大学库管理系统
所在地区:类型:性质: 本科 --《点击进入沈阳师范大学官网》

历史沿革

沈阳师范大学

沈阳师范学院辉煌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沈阳师范大学隶属于辽宁省人民政府,是一所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9大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始建于1951年,前身为东北教育学院。先后“五更校名,六易校址”,办学历程曲折而坎坷。直至世纪之初,学校整体搬迁新校园,2002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沈阳师范学院与辽宁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沈阳师范大学,学校进入了内涵发展的新阶段。

一、东北教育学院时期与第一次创业

 

二、沈阳师范学院初期与第二次创业

 

三、沈阳师范学院调整期与第三次创业

 

四、辽宁第一师范学院山区办学时期与第四次创业

 

五、回沈后的沈阳师范学院与第五次创业

 

一、东北教育学院时期与第一次创业

 

 建国以前,由于东北地区长期受到殖民统治,虽然在1945年抗战结束,但不久就爆发了解放战争,致使全东北的高等教育几乎处于空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东北高等院校基本处于办训练班的状态,1951年~1952年,根据中共中央七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国家对旧中国的教育和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调整和改造,调整一批老式高等院校,建立一批新式社会主义高等院校。东北教育学院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了。

 

东北教育学院(1951年 沈阳)

 

 1951年3月12日,经东北人民政府批准,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签发了第178号文件,决定创办东北教师学院。同年4月,改称为东北教育学院。同年5月21日,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下发了《为批准成立东北教育学院并任命董纯才、吴伯箫为正副院长》(东政人字111号文件),正是批准成立东北教育学院,院长由当时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兼任,副院长由著名文学家吴伯箫担任。校址设在沈阳市皇姑区崇山西路二段,后于1952年迁至皇姑区维德街。

 

 学院于1951年6月至1952年1月和1952年3月至1952年9月,招收两期训练班,主要学员为东北各省市中学校长、教导主任及有培养为行政领导干部前途的教师共计400人,并在毕业前分别到东北各地中学开展了教育普查和研究,为东北地区初等教育的发展和提高作出了贡献。

     1952年高等教育院系调整后,1953年5月15日,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局下达了《关于调整、整顿东北区师范专科学校的指示》,将辽东、辽西、沈阳、旅大、吉林、松江、黑龙江等七所示范专科学校调整合并为三所院校,即东北教育学院、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及大连师范专科学校。东北教育学院除开办中等学校行政领导干部训练班外,设置了中国语文、历史、俄文、美术等四个专修科。 5月29日,国家政务院第180次政务工作会议批准决定:沈阳师范专科学校和东北教育学院合并,改名为沈阳师范学院。6月12日,正式下达文件任命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局局长车向忱兼任东北教育学院院长,学院由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局直接领导。

     1953年8月,学院中文、历史、俄文实现科改系,并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秩序,确定了“为培养初级中学、初级师范、业余中学初中班各科教师及初级中等技术学校的普通课教师”,学制为两年。教师增加到7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各科都拥有一批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学生增加为632人,形成了短训班与专修班并存的局面,为以后学院向本科发展,多层次办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沈阳师范学院初期与第二次创业

 

 1953年9月2日,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局转发中央教育部通知:为统一师范院校名称,决定将东北教育学院更名为沈阳师范学院。郭沫若亲笔题写了校名。9月20日,举行更名大会,沈阳师范学院正式成立。院长由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车向忱兼任,副校长由吴伯箫担任,并兼任党总支书记。

 

 

 

沈阳师范学院(1953年 沈阳)

 

 1954年2月,吴伯箫同志调任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为加强对学院工作的领导,松江省教育厅厅长唐景阳同志被任命为学院副院长。5月,第一届沈阳师范学院院务委员会成立。委员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及各种专门委员会,由院长、副院长及20名系、科主任和处、室、馆负责人组成,实行院长负责制度,为院长的咨询机构。与此同时,学院进一步制定了《沈阳师范学院暂行章程》,《沈阳师范学院各处室工作条例》等等,完备了各项规章制度。学院积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学习苏联”的号召,确定了学习苏联经验和面向中学教学实际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教学改革,重新设置了机构,科以下设立了教学组,公共课由教研室承担,设置了教育学、心理学、政治课、体育课四个教学组,并实现了历史专科毕业生到中学开展五周的教育实习,并与全省各地中学建立了固定的联系。1955年9月,学校设立了附属中学,当年招收了初一、高一的学生。

     为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1953年全国高等教育师范教育会议精神,“有计划、有准备地予以大力发展”。从1954~1955学年开始,学院把中文、历史、俄文三个科扩充为系,并增招了本科生,新建了数学专修科。当年招生本科生198名,专科生为428名,在校生达到954人。1955年9月,学院增设了政治教育专修科,1956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学院成立俄语研究班,当年从俄语本科毕业生中招收学生22名,学习期限为2年。

     这一时期,学院教师队伍不断扩大,1955年达到149人,1956年增加到16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30人、教员39人、助教85人。馆藏图书达到25万册,其中收藏了丰富的古典书籍、重要历史文献及俄、英、日、德、法文等书籍。课程设置分为四个方面:教育课程、马列主义基本理论课、专业课程、教育实习和见习等四个组成部分。直接使用苏联教材4种,参照编写教材18种。其中,中文系冉欲达、李承烈等编写的《文艺学概论》、张震泽、韩梅岑等编写的《周代文学作品选》、高擎州、赵恒昌等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系王荣堂编写的《世界近代史》等等,在当时全国高等学校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到1956年,学院设有中文、历史、外语、政教、数学、物理、美术等七个系科,并设有马列主义教研室、教育教研室、体育教研室,函授处,学院设置研究部,并出版学术刊物《教学研究集刊》。

 

 1956~1957学年是沈阳师范学院大发展的一年,学院增设了物理专修科,设置了外语系,学院年招新生1315名,在校生达到了2163名,教师达到208名。到1958年,在校生达到2831名,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新型的社会主义高等学府。

 

 

 

 

三、沈阳师范学院调整期与第三次创业

 

 1958年7月,中共辽宁省委和省人委决定,成立一所省属综合性大学,由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历史系、外语系的英语专业、数学系、物理系与东北财经学院、沈阳俄文专科学校的部分组建而成。沈阳师范学院图画课师生调给鲁迅美术专科学校,函授教育调出,单独成立辽宁函授学院,1962年迁往安东(丹东),改名为辽宁函授学院。调整后的学院损失了实力最强的中文和历史系,以及大量的珍贵图书、教学设备、馆藏文物等,学生仅剩152人。学院的政教系、外语系的俄语专业、教育教研室的全部教师和中文系、历史系的部分教师以及学院的部分干部保留下来。同时沈阳教师进修学院并入沈阳师范学院,学院主管部门由原来的东北人民政府改为沈阳市委文教部和沈阳市教育局。

 

 1958年9月,张萃中、任炳麟为学院党政领导,在原有学院基础上,重新组建了9个系、10个专业、三个直属教研室。当年实现招生772人,在校生达到924人。1958年-1960年,学院在建制上仍然设置9个系:中文、政教、历史、俄语、数学、政治、地理、化学、生物,1962年,学院根据实际,调整成为5个系6个专业:中文、历史、外语(英语、俄语)、数学、政治系。

       1958年以后,在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全院参加生产劳动过多,严重打乱了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秩序。学校的教学质量有所下降1958年-1961年

校徽、校训

联系方式

地址:沈阳市黄河北大街253号
邮编:110034
电话:024-86592995

高校搜索

【院校查询】
院校名称
      地区
      类型
院校性质
【具体专业查询】
专业名称
专业大类
专业小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