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无论是课程建设,还是课堂教学,抑或是现代教育手段运用等,成绩都令人瞩目。但同时对基础教育的质疑声也持续不断。诸如,应试教育问题、人才观问题、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问题等等。为此,去年我省给两所著名中学挂牌,成立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对基础教育发展进行新探索。近日,本报记者就此专题,采访了现代教育实验学校长沙市一中校长赵雅茜。
不能用分数1把尺子量到底
“基础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究竟打好什么基础,如何打好基础,见仁见智。现在,存在一种不太好的现象,就是单纯用分数来评价和衡量学生,单纯用升学率来评价学校。这是一个误区,一种悲哀。”面对记者提问,赵雅茜开门见山表达自己的看法:“至少,这种评价方式是一种偏颇。”
在赵雅茜看来,教育是一个过程,中学教育是人生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会影响到人的整个一生。文化知识的传授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中学课程都是基础课程,将来是用得上的。这方面的基础打不牢,将来如何服务国家,贡献社会呢?这些文化知识的重点在“用”字上,是拿来“用”的。说到底,它们是工具。一个学生分数高,只说明他掌握了不错的工具,至于他能不能将这个工具用在对的地方,就需要正确的引导了。说到这里,赵校长打了个比方:你有一把很好的锄头,用它种田,能收获粮食,用它种花,能美化环境,这就好。你用它搞破坏,那就不好了。这说明,仅仅凭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是不够的。
赵雅茜认为,教育本来就应该是人性化的。知识是推动世界进步的工具,但学生不是工具,他们是活生生的人。这个世界终究是他们的,他们是未来的主人翁。单纯重视分数,是不够人性化的。一个学生,某一科成绩不够理想就是坏学生吗?看人,总要全面地看,各人有各人的特点、爱好、性格,不能用分数1把尺子量到底。这是教育者应该有的胸怀,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要重视人文素养
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教育不能只重视数理化,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谈到为什么要重视人文素养,赵雅茜侃侃而谈:我们中国人是很重视孩子教育的,特别现在的家庭,多数只有一个孩子,其对家庭的重要就不言而喻的了。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可是,重视带来的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基础教育就是要正确引导学生,张扬积极的精神,克服心理的障碍。从正确的世界观、良好的心理素质、较高的情商等方面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赵雅茜说,健康成长,从现代教育来讲,已经不只是传统上的身体健康就够了,它包括思想健康、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等等。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我们的教育,不应该停留在理论的灌输,而是要切切实实地在一切教育活动中始终用正确的思想,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教育无小事”,从点点滴滴的行为做起,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氛围,进而形成良好的学校风气。
赵雅茜介绍,长沙市一中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一直在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在培养学生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方面,30年如一日的“中华传统美德——每周一语”,让学生一进校门就受到优秀传统精神的感染。学校组织编写《湖湘文化》校本教材,让学生懂家乡,爱家乡。学校还开办“一中讲坛”,让学生开视野,广见闻。一中还长期设置“心理咨询室”,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等等。
重点培养学生拥有4个“心”
那么,人文素养教育重点讲什么?赵雅茜认为,要着重培养4个“心”。首先是关爱之心。内涵是个“爱”字,关爱家庭,关爱祖国,关爱社会。爱父母,爱朋友,爱老师。爱动物,爱植物,爱大自然的一切。爱是一切情感的基础。如果没有爱心,就会出问题,就会很可怕。“如果一个人,连他的父母都不爱,他就不可能爱其他的人、其他的事。”
其次,是感恩之心。人得到了帮助,就应该懂得回报,这既是一个很重要的品质,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基础教育,应该努力培养学生们的感恩心理,既要学会帮助别人,更要学会感谢社会。
第三,是责任之心。责任心在人的品质中非常重要。有了责任心,才懂得付出。有了责任心,才会努力去追求,为社会做出贡献。一个人学习成绩再好,如果没有责任心,就不会有爱,就不会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那种只要以为考上清华、北大就优秀,就了不得的标准,是错误的、可悲的。
第四,是敬畏之心。一个优秀的人才,必须有敬畏之心,敬畏天地,敬畏真理,敬畏校纪,敬畏法规。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这种敬畏之心。
赵雅茜最后说,这4个“心”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是个整体,缺一不可。但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哪一方面的事情。家庭很重要,社会很重要,学校更重要。俗话说得好:人要好伴,树要好林。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人成长的环境非常重要。一个中学生,通常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学校。学校的作用不可低估。学校的文化,老师的言行,同学的影响,都会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很多家长都想为孩子选择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从这个角度上说,是可以理解的,良好的教育氛围,往往能让孩子“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