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民族中等职业学校王新跃老师发明的三项实用新型专利——《新型蒙古包(ZL 2015 2 0510304.2)》、《可拆卸型蒙古包(ZL 2015 2 0510401.1)》、《新型陶脑组件(ZL 2015 2 0509122.3)》分别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实用新型专利。
本实用新型专利特点:提供了一种新型蒙古包组装结构,创新在乌尼和陶脑可拆卸组装。 包括:陶脑、乌尼、以及乌尼插头;所述陶脑骨架包括内环与传统的一样、但是与乌尼相连的外环与内环为整体结构,所述乌尼插头的一端与所述乌尼的一端插接,另一端与所述陶脑的外环卡接;所述乌尼的另一端与所述哈那按传统方式捆绑固定首先简化陶脑的结构,去掉锯齿状小木块外圈,简化为环形圆管,通过增加乌尼与陶脑之间的连接件,将乌尼与陶脑很好的进行连接,使得连接件的一端与乌尼的顶部插接,另一端与陶脑的边缘卡接,使用实用新型专利制作的蒙古包拆卸后组件体积变小,便于运输,更符合游牧的需求。同时稳定性较好,操作也比较方便,不仅降低了建造成本而且节约了建造时间,这种新型蒙古包结构非常值得广泛推广应用,解决了人们在搭建蒙古包时出现的很多技术问题,并将广泛应用在各种蒙古包的制作中。
王新跃老师对于开发研制申报新型专利微缩蒙古包专利的想法由来已久,近6年以来一直承担蒙古文化语言与艺术学院广告工艺专业学生实训工作,其间也曾经做过马头琴,勒勒车等民族工艺品。
锡林郭勒盟是蒙元文化的发祥地,是最具魅力的传统游牧文化传承地,蒙古包又是最能代表游牧文化的产物,但是在如今的草原上,已经很难见到传统意义的蒙古包了,以至于人们对蒙古包的认知日渐模糊起来。由此王老师就想制作高仿真、微缩、礼品工艺蒙古包摆件,在对悠久蒙元文化的传承基础上做一些实用创新,让濒临失传的蒙古包制作工艺能够传承下去,同时也想为实用蒙古包提供一种成本低、工艺简单、便于运输搭建的新型生产技术,造福草原。为了保护传统文化和我的创新成果,于2015年5月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了专利。这也是他对学院开发研制民族工艺品工作积极参与的具体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