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去向:75%的网友钟情一线城市
专业和学校的选择是考研族两大纠结点。苏州大学广告系的小任决定报考南京大学经济系,“我对文科一点兴趣都没有,当初是阴差阳错地‘被文学’了一把。我大学四年学得很痛苦。”对于跨专业的考试难度,小任说,转考经济系最大的问题就是数学。由于文科数学要求比较低,为了考研,在本科期间花费最多时间和精力的就是数学。“为了备战考研,我现在几乎每天学习12个小时,比高三那会还要刻苦,不过非常充实。”
对此,苏州大学文学院教师陈国安表示,跨专业考研的风险较高,可能未必会有高收益,涉足喜欢的领域并不是只有考研这一条路。但如果对所跨专业了解得足够深,并且有能力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在通向目标的条条大路中,考研算是条阳光大道。
江南大学景观建筑系的小李表示,一直渴望能进“985”高校继续学习,因此考研首选为东南大学,“毕竟985高校的师资条件更好,何况这里的同学以后就是不错的人脉”。南京大学广电系的小孙决心奔赴香港浸会大学,“经过四年的南大生活,说走还真不舍得,不过浸会大学全英语授课,学位获得内地及国际的认可,我去香港会有更前沿的媒体理念、更给力的实践机会”。
在本报网络调查中,优先考虑的读研高校所在地,75%的网友投票给了一线城市,25%的网友愿意去二三线城市读书。江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小张已将考研方向瞄准了上海戏剧学院,“魔都就是不一样啊,戏剧、影视同城活动多,可以和圈内人多学习交流。上海实习机会也比较多,读研三年可以攒多少资源和人脉啊?”苏州大学新闻系的小李在QQ上扮了个鬼脸表情,“做新闻北上是王道,看我师姐在北京媒体做得风生水起的。毕竟在北京哪怕是再差的条线,那也是国家级单位”。
考研提示:最重要的是理性选择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师陈国安表示,考研最重要的是理性选择。选择专业和学校,参考人数、过线人数、实际录取人数等都是重要的参考,通过这些资料可以分析这些院校专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他建议同学们多考察目标院校近年的毕业生就业层次和薪水变化状况。
陈国安老师说,考研不会改变命运。事业的成功来源于准确的定位、综合能力和持之以恒的勤奋等诸多因素,但决不来源于考研。学校商业化、学历商品化、学识泡沫化、教育功利化催生了学生功利化的选择。考研族扎堆考名校、读热门专业、去发达城市,会导致教学资源、供需关系等方面的失衡。考研的优势在于学历高、知识面广,但研究生拿到文凭找到工作,工作能力是否变强?不一定。如果考研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只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职位,拿到更高的薪酬,这并不是科学、理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