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语出 《论语·颜渊》:“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尔雅·释诂上》:“崇,高大貌。”(郭璞注,“高也”)崇德,崇尚道德,使德高,即提高,提升道德品质。
笃学:语出 《论语·泰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笃学由“笃信好学”化裁而来。《尔雅·释诂下》:“笃,厚也。”又“笃,犹纯也”。(《礼记·儒行》“笃行而不倦”,孔颖达疏)。纯,专一。笃学,心无旁鹜,专心致志学习。
敏行:语出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行由“敏于行”略“于”而来。《说文解字》:“敏,疾也。”疾,迅疾。敏行,勤思远虑行事敏捷。
致美:语出《论语·泰伯》:“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于沟恤。’”黻音弗,祭祀穿的礼服。冕,祭祀时戴的礼帽。致美,使美至,即追求实现美。
湖北美术学院校训语词均源于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论语》。《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经典,历两千多年政治文化之经世致用,铸成构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思想理念的基柱。其思想精华己辐射到世界众多文化范域,其智慧灵光唤起各种肤色人群的精神文化共鸣,举世公认为人类大同文化之瑰宝。我院校训不仅传承光大了其元典文化精神,而且结合当代文化科技背景和我院的办学理念特色,古为今用,引古寓新,传典创意,融会了当代大学教育的思想理念,闪烁着美术院校的视觉文化亮点,成为凝聚全院师生同心同德,激励我们团结奋进的格言警语。
校训由八个字,四个词语铸成。以为人立志高远,为学思虑忠纯,为事精敏干练,为艺求真致美,作为其立意的思想内涵。义理文脉一气贯通,教书育人相得益彰,文化艺术兼修互动,成人成才相融共济,体现了德、智、体、美的“全人教育”理念和“知行合一”的艺术教育规律,彰显出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及树人特色。
大学是培养造就人才的文化精神之熔炉。人才即会做实事,做大事之人。欲做实事者,先做真人;欲做大事者,先立大志;立大志者,立先大德。中华传统为人立德之准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因为“德者,本也”(《礼记·大学》),德立而道行,道行则思达,思达则理明,理明则事成。无德则无道,无道则思穷,思穷则理暗,理暗则事败。正所谓“行德则兴,倍德则崩。”(《大戴礼记》)“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英·雪莱)。“君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故“崇德”置校训之首。
人才即善思有能力之人,能力由学习悟道,实践操作弥久修练而成。仅凭天然之慧根,无后天勤劳汗水心血之濡养,也难以破土萌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故必须“笃学”。笃有两义,一为厚,积累学识,涵养心悟,长期修练,最终笔墨运作十年旧,丹青画出一世新。一为纯,身在浮世,潜心学海,体悟自然,情系艺术,笃志专一,方能成功。“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宋·朱熹《学规类编》)学以致用,不尚空谈。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做人做事。学习传承运用人类文化知识的目的就是要身体力行地推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运用操作中才能实现其真正价值,学术技法只有在发展创新中才能永葆其灵验鲜活。
“敏行”要求我们不要简单机械照搬书本,一味摹仿前圣时贤,需经过自己审时度势、观动察变的思考,把知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应验深化书本知识,在做事中提升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不断在手脑并用中探寻生发才智和动手创新能力。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实践与创新同步互动,在互动中拓新实践认知领域,在实践拓新认知领域中升华视觉思维的表达创新能力;在心眼物我的和谐互动中构建真、善、美的物质存在,在上下求索的人生途中生长主客体亲和的文化艺术境界。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致美”点睛了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特色。“致”与“至”之不同,揭示出对美的追求永无止境。美术学院就是要为社会培养表现美、实践美、创造美的优秀艺术人才。从感性意识角度看,人类文明都朝着追寻创造物质美、精神美的方向演进。在学校学习阶段培养学生发现美、体悟美、表现美的全面综合的视觉文化理念和操作技能。在走向社会步入实践岗位后,以自己在学校中熔就的理想人格美、知识技能美、科学思维美,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构建和谐的经济人文社会,强化和扩展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在国际社会中的文化感召力和凝聚场而兑现人生价值和理想。在各种文化氛围、公益环境、经济建设的领域中,铸起一道道人与人、人与自然、人文与科技、中华文明与国际文化融合的亮丽视觉文化景观;在视觉艺术文化研究实践创新中,辛勤耕耘,掘发理路,引领当代视觉艺术文化向科技人文与自然生态和合的思想潮流,创新理论,成为德艺双馨的美术人才,从而实现“致美”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