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优良品德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在班级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应坚持把品德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治学固然重要,但学会做人更为重要。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
一、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
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受社会的影响风气以及一些影视书籍的影响,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
2、某些合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一些学校视升学率为学校的生命线,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有的教师惟我至上,不关心、不尊重学生。导致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3、消极的情绪体验。父母、长辈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放纵,犯了错误,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了对子女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部分学生爱憎颠倒、喜结伙、重"义气",被集体所冷落、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些都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加上青少年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控力弱,这些都可能导致品德不良行为。
4、不良习惯。不良行为若未能得到及时地矫正,时间一长,成为习惯,加之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这些不良习惯就会同个人私欲的满足进一步联系起来,从而成为继续产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直接原因。
5、人际关系的不正常。有的孩子家庭缺损,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养成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的同学与教师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有的与集体关系不好,感到孤寂苦闷,有的学生在外另找"伙伴",加入"团伙"等。这些人际关系的不良倾向,都可能成为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此外,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强烈的好奇心、盲目模仿的心理都可能使一些中学生产生过错行为或不良品德行为。
二、对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的矫正
中学生的可塑性较大,自尊心较强,只要教师弄清情况,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一般认为,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可以分为以下阶段和步骤:
1、激发学生主动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愿望。具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但他们自尊心强。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们,使他们产生"自新"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改变自己的信心。达到这个目的,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对立情绪,改善人际关系。品德不良的学生,一般都因训斥、惩罚、嘲笑,对教师、家长、同学存在着疑惧的心理,对立的情绪,不信任的态度;家长、教师应该关心爱护他们,改善与他们的人际关系,用诚心、爱心去感化学生,消除情绪对立。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对训斥已经习以为常,一般的劝说、批评不大见效。教师要抓住引起他们的内心冲突与情绪波动的事件,触动其心灵的震动,使其感受到舆论与良心的谴责,认识到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促使其醒悟。
2、转变不良品德行为。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开始认识到错误,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并在行为上转变。转变过程可能有反复,教师应该积极关注,不仅要导之以行,更持之以恒,养其成性。实践证明以下方法比较有效:
(1)环境调整法。环境的适当调整更换,有利于学生去掉旧习惯,巩固新习惯。
(2)活动矫正法。不良品德行为是在不健康的活动中形成的。用丰富多彩的娱乐、文艺、体育、活动消除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巩固新的行为。
(3)行为强化法。运用多种强化法,巩固新的道德行为。内部强化外部强化并用,既要对正确行为给予肯定奖赏,也要恰当的对错误给予否定批评。
(4)榜样引导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生模仿性特强,榜样对矫正不良品德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