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条件及主要方法_棋牌完整版游戏官方网站 |中国棋牌完整版游戏官方网站 - 线上棋牌平台官方版 
大学库管理系统

谈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条件及主要方法

中国棋牌完整版游戏官方网站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简称心育(目的的教育活动。学科渗透是学校开展心育的主渠道之一。通过开展学科渗透心育的活动,可以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和自控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学科渗透心育的基本条件

学科渗透心育是学校教学活动中一项过程复杂的教育活动,对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只有具备了一定条件才能开展好这项工作。

(一)树立现代教学思想

实现学科渗透心育,首先要在学校教育目标导向方面作出符合现实需要的调整。将过去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教书为首位”的教学目标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以育人为首位”。新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层次:1、培养创新精神的情感和态度;2、训练实践能力;3、传授知识。

现代心育观点是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目的在于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赋予了知识、能力以全新的概念,广义的知识观已将知识、技能与策略融为一体,使知识概念的内涵、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它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同时还要重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具备了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通、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在理性和情绪上的动态人际关系过程。在学校环境中,影响学习适应与进步的因素中,没有比师生关系更重要的了。

1、合作的师生关系

合作意味着师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它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使用训斥、羞辱等强制手段来推行自己的意愿,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2、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爱是核心。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取得心灵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3、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用一定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支配教学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理解和接受教师的影响。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机制。正效应的互动可以满足学生的情感要求,激发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心态;反之,就会产生负效应。

(三)掌握心育的基本技能

1、挖掘教材中的心育因素

各科教材都具有较丰富的内涵和寓意。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心育内容,从课堂实际出发,积极渗透。例如:数学课可以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训练;体育课可进行勇敢、顽强意志的训练;音乐课可进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训练。可见,只要具有心育意识,就能抓住机遇,发挥教材心育功能,达到心育目的。

2、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课堂气氛和谐、活跃、平等、愉快,学生则思维活跃,态度积极,主动活泼,学习效率高;反之,气氛沉闷、压抑、紧张,学生则心情郁闷,教学效果差。课堂气氛主要受教师情绪的感染。如果教师走进教室面带微笑、精神饱满、态度温和,学生就会感到教师可敬可亲,就会活跃起来,课堂气氛就会变得轻松和谐,充满欢乐。

3、发挥教师的应变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心灵感知活动过程,它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1)对教学突发情境作出积极反应;(2)对教学突发情境作出果断决策;(3)对教学突发情境作出灵活处置。应变能力既反映教师在紧急状态下的应对水平,也反映教师的教育机智,是优秀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二、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

(一)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应当人性化,以情意教育和人格培养为主,以知识教育为辅,强调成功的教育不在于教师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教师能否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学科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懂得自己不仅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更是心理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提高心理素质、挖掘心理潜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是自己的重要任务。

(二)以问题为切入点,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提倡案例教学法,认为知识不是一个直线的由浅入深的过程,知识是一个网状结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通过互相启发和学习,迁移、创造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排解困惑,发展个性。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他们最关注、最渴望解决、最想了解的问题,或提出与学生心理问题相关的案例,供学生讨论分析,或以某个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一般情况下,讨论无需得出明确结论,因为讨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教育和心理发展与成熟的过程。

(三)以活动为载体,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既是被施教者,又是教育者,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接受教育,也可以自我教育。

学科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心理训练过程,可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进行充分心理体验,积累正反经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良好心理品质。

(四)以鼓励为原则,实施建设性的心理暗示

根据内容型激励理论,教师应尽可能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尊重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实现机会。如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准确而精彩时,教师可以让大家给他鼓掌或提出表扬;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甚至错误时,教师应给予“高一格”的评价,指出错误原因,说明再努力一下就可以答好。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发自内心地期待他们都能成为胜者。赏识、支持、鼓励是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秘诀。教师多给学生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正强化,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五)以榜样为动力,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

模仿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形式,而教师则是学生认同与模仿的主要对象。任课教师作为学生最主要的模仿对象,其榜样作用、示范作用、楷模作用集中体现在学科教学之中。身教胜于言教,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当以自身为榜样,在学生面前,尤其在课堂上一定要表现出愉快乐观、积极进取、自信、自尊、自爱、自强、民主平等、宽容大度等良好心理品质,用自己合理的需要、正确的动机、积极而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个性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模仿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中国棋牌完整版游戏官方网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