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考试的重点,多出现在政经中的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在试卷出题时以跨学科、跨章节的模式出现,即不是考察某个孤立的概念和观点,而是考察不同章节讲到的一些原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因此,同学们要做到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首先要对重点知识点掌握扎实牢固。现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王老师就社会主义个人收入问题,做一详解。
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与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1.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总的说,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改革和完善这一分配制度的总取向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分配格局(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格局)。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从现阶段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应该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提高效率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来实现,实现公平则主要依靠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① 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
②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的关系。
③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3.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客观经济根据是:①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②按要素分配的政策;③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所造成的优胜劣汰。
4.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
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分配制度上的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也应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以激发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精神,还应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的价值,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也就是说,要形成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机制,让各种劳动、知识、技术和资本竞相汇聚,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5.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理顺分配关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1)当前居民收入差距的表现。
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2)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①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收入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
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是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基本原因。
③对收入分配的调控特别是对高收入者的调控尚不完善、不到位,也是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④历史和自然等原因也是地区收入差距扩大不可忽视的因素。
⑤少数人因不合理甚至非法收入而暴富。
(3)客观看待当前居民收入差距。
①当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是在居民总体收入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说,是在共同富裕目标下产生的差距,是相对差距而非绝对差距。适当差距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差距过大,又会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降低效率。
②从总体上看,我国并没有出现两极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