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无疑是高职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职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立足点。
2011年11月,教育部向社会发布信息,我国将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在高职学校办学竞争激烈的今天,专业如何与产业对接?专业如何健康成长、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短命低效?专业如何具备行业气质?这些都值得办学者深思。
学校学术地位不是靠乞讨得来 要靠专业赢得学校地位
毋庸置疑,专业是高职学校改革的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一所学校只要能建出一两个特别不同凡响的专业,就能在未来有立足之地。
其实,对于一所高职学校来说,社会可能记不住学校的名字,但是如果有一两个专业成为拳头专业,那么学生和家长一定会记住,政府会记住,产业界也会记住。正像如果问到矿泉水、空调、冰箱等平时身边最常见的东西,一般人脱口而出的品牌理论上不会超过5个,而一个好专业产生的效应也会如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专业带头人的行业地位决定了一所高职学校的专业在高等教育学术界的地位。换句话说,如果一位专业带头人能够在行业顶层进出自由,能够跟行业顶级人物称兄道弟,甚至能够左右行业的方向、决策,如果他领导的专业能够得到全球最好企业的认可,这种认可不是靠个人关系、不是靠饭局,靠的是真正解决问题、助推企业发展的实力,那他及其领导的专业一定能够在本专业高等教育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当然,专业建设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行动,是办学理念、办学定位落地的载体。无论何时何地,高职学校学术地位都不是靠乞讨得来的,要靠与行业之间的依存关系相互支撑,而这种跟行业“称兄道弟”的能力肯定会为学校赢得学术地位。一所好的高职学校,要靠这样的专业赢得学校的地位;一个好的高职学校的校长,也要靠这样的专业赢得校长的地位。
不要有意无意把专业变死 专业是活的,是有历史的
实际上,这些年来,高等职业学校一直在谈论、研究、探寻专业的设置,并强调专业要定位准确、目标清晰,但似乎这些看似简单、明了,其最根本的问题总弄不太明白、说不太清楚。学校设置一个专业,首先应该明确开设的理由(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的规格(办学定位)、育人的软硬件条件(培养能力)以及专业发展未来的愿景(规划目标)。如果开设这个专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几个教师的“饭碗”,那么这个专业从一上马的时候就错了。
每一个专业从其开设之日起,都应该有成长历程,专业是活的,不要有意无意地把专业变成死的。有些学校,初建时把专业设计好了,培养方案、教学内容10年都不动;又比如“十二五”末跟“十一五”比较,专业情况没什么变化,那么基本可以认定这个专业是死的。这足以值得我们忧虑,为什么?因为高职专业的经济属性决定了高职专业建设必须要跟随、服务,甚至个别专业要引领其所对接产业的发展,产业在变化、在提升,高职专业有什么理由不变呢?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产业重组调整变化很大。而一些高职学校的专业却一成不变,令人费解。产业都一个劲的变,学校的专业怎么能岿然不动呢?专业名称可以不变,但里面的内容、架构应该要变。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校在介绍自己某个专业的时候不讲演变历史,但其实专业在做自我介绍时,如果能自然关注到其发展历程,本身就体现了该专业与产业紧密对接的思维。专业是活的,也像孩子一样会成长、成熟,需要记录成长轨迹。当然,这并不是说专业一定要大起大落,发展也应有章法、有逻辑,循序渐进,随着产业发展而变化,并呈现出内在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