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延长学制要回答四个问题 需要有充分的论证和准备
随着产业的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高职学校申请举办本科专业的呼声越来越高,甚至成为很多学校当前的主要追求。高等职业学校希望延长专业学制并给毕业生颁发学士学位的心情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我认为,每所学校在提出诉求之前需要论证清楚一些前提。
首先是回答有没有需要。抛开世界范围或者全中国来考量,具体到学校所在的城市有没有需要,这是地域产业的需求问题。如果学校所在的城市,其产业没有发展到这个程度,目前专业的办学水平、教学年限、教育层次能够满足岗位需要,就不要盲目搞,避免过度教育。
第二还要回答应不应该。有产业需要的城市一般会是产业聚集、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城市。这种城市除了有高职学校外,一般还会有本科学校落户。如果现有本科能够满足,或者短期内能够通过调整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模式、重组办学资源、扩大培养规模等方式,满足岗位用人需要,作为高职学校就失去了诉求的必要性。
第三是回答有没有能力。地域产业发展急需,短期内本地本科学校无法满足,外地人力资源难以顺畅流入补充时,学校还需论证专业的软硬件办学条件是否具备举办能力和在本地域内是否具有独特的竞争力。
最后还要做好学生家长不认可的准备。前三个回答只是解决了专业可以延长学制的问题,但我们必须面对的中国特色的现实是,决定是否选择就读某个学校某个专业的人,常常不是学生本人,而是他们的父母甚至班主任;而作出最后决定的主要影响因素,往往既不是就业前景,也不是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和职业潜质。因此,学校还需要动脑筋如何说服家长同意孩子就读高职学校的长学制专业。
所以,高职学校延长专业的学制要非常慎重,要有充分的论证和准备。需不需要办?由谁来办?配套政策和条件?每个问题都不可忽视。
专业带头人应该具有行业气质 课程是专业的细胞
如果问高职学校,学校的产品是什么?十有八九的回答是:学生。而我的观点是:学校的产品是课程!学生应该是学校的用户。产品,是你要塑造他,你要通过他实现为用户提供服务,你主动,他被动,而且往往被工具化和标准化;用户,是你的服务对象,是“上帝”,是需求提出方,他主动,你被动,而且往往成为一个实体机构兴衰的重要甚至主要助推力量。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人在谈以学生为本,而实际往往差距很大。
课程建设是专业发展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课程是专业的细胞,课程体系决定了专业的基本架构。课程可以组成不同的模块,模块应能够实现不同的教学功能,模块之间、模块中的课程及教学环节之间要有必要的内在逻辑。
在专业建设时,课程作为细胞,要从体系架构上来考虑左邻右舍,要讲究为同一个目标服务,各个环节之间要讲究逻辑联系,要讲究整体设计的大局观,如同要能串珍珠为项链。只有如此,课程才是活的,才具有发展性和时代性。往年在评选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发现最大的问题是申报课程不考虑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及这门课程在整个体系中的角色,只是一味关注把单门课程做得很漂亮、很全面。但往往最后会发现从专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这样的课程不完善甚至可能被淘汰,因为从体系的角度考虑它已经陈旧了,只剩下教学技巧还有些许价值。
观察一所高职学校的一个专业,当你能够真正感受到其有很深的行业企业融入度时,往往会发现其专业带头人身上散发着典型的行业气质,举手投足间充溢着对行业的责任和热忱。学生进入这样的专业,一年级时挖掘出职业乐趣,期待成为毕业生;二年级时建立职业认同感,渴望成为从业者;三年级时形成职业归属感,立志成为行业企业接班人。比如2011年新生入学时,将迎新会改为欢迎2013届校友会。对于已招生5年、每年招200人的高职3年制专业,专业带头人介绍说,他们的“同道”是1000人,有400人已经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了,600人正在一起相互切磋,专业、学校会是他们一生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