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晚,应兰州大学邀请,德国美因兹大学翻译学、语言学与文化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化系主任Peter Kupfer(柯彼德)教授做客兰州大学“萃英大讲坛”,为全校师生作了题为“汉语教学的国际化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策略——兼论德国汉语教学近况”的报告。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育中心主任、院长助理李利芳副教授主持了本次报告会。
柯彼德教授围绕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启蒙、德国汉语教学的发展与近况、汉语教学国际合作的兴起、汉语教学在国际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以及中国语言和文化“走出去”的一些原则问题等五个方面展开了整场报告。
以汉语教学国际化的开端为背景,柯彼德教授介绍了上个世纪80—90年代欧洲汉语教学取得的长足进步,介绍了1980年代以来德语区“汉语热”的发展趋势,并重点说明了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的主要活动和项目,以及在推动与中方合作促进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方面提出的重要建议。
柯彼德教授谈到了国际汉语教学当前面临着八大关键问题:国际上的“金字塔”现象,即初级阶段的“汉语热”到高级阶段的“汉语冷”;汉语和汉字教学之间的矛盾;国际汉语教学本体研究不足的问题;国际汉语教师资格的问题;汉语教材在不同方面缺乏质量、针对性、区域性的问题;国际上和中国国内对汉语国际教育的认识问题;全球范围学术合作落后的问题;中国语言和文化并行“走出去”的策略问题。
针对以上八个问题,并且结合中国语言和文化“走出去”的新趋势,柯彼德教授提出“走出去”的十一个原则问题:文化不是像“集装箱”、“博物馆”、“水族馆”似的向外划分界限,而应该向内为固定不变的整体;文化与经济不同,是自然而然地发展成熟的,不可能拔苗助长;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局限在气功、剪纸、中国结等“符号”层面;“走出去”需要长期逐步积累,需要各方面的研究,制定好规划;需要克服语言、文化、思维、价值观方面的差异,提高自己文化的可接受性和吸引力;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不够,世界对中国仍存在着偏见及误解;扩展文化对话和交流的各种项目;将来国际汉语教学的焦点为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对比能力、转换角度的能力、识别文化差异的能力、多元文化交际的能力等若干层面;国际汉语教学应从“推广”转到“提高”;保证国际汉语教学事业确实走上国际化与多元化道路;让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得到充足的发展。
最后,同学们以德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和柯彼德教授进行了良好互动,气氛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