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随着时代变迁,延安精神不断丰富、发展,但其基本内涵和实质不会改变。陕北需要我们提供的服务很多,但我们一定要找准服务的主战场,这就是要围绕陕北能源化工、旅游开发、绿色产业和文化建设开展重点服务。
延安大学依山傍水,高楼与窑洞错落有致。这里既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新时期如何发扬延安精神,并将这一精神贯之于治校和人文社科发展的理念当中,日前,延安大学校长崔智林教授就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延安精神研究独领风骚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理解延安精神?延安大学在延安精神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崔智林: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育的伟大的时代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当年,在延安形成的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张思德精神、南泥湾精神、白求恩精神等都是延安精神的具体体现。随着时代变迁,延安精神不断丰富、发展,但其基本内涵和实质不会改变。我认为,在现阶段延安精神可以概括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延安大学依托革命圣地的地域优势和红色资源优势,坚持把中共党史学科作为第一学科来建设,逐步确定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延安学与延安精神、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延安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陕甘宁边区建设等5个研究方向。2005年以来,学校申报成功的13项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全部集中在延安时期历史与延安精神研究方面。
《中国社会科学报》:未来,学校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怎样定位?
崔智林:我们的定位主要有三点:一是要成为全国研究延安时期、延安精神的资料中心、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二是要以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共党史与延安学研究中心”为平台,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三是着重围绕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项目和中共党史博士点的申报进行研究。通过以上定位,全面提升延安大学办学水平,扩大延安大学在全国的影响力。
乘“四大战略”东风 增强服务地方意识
《中国社会科学报》:延安大学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为中国共产党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请您回顾一下延安大学的历史。
崔智林:194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吴玉章任校长。1943—1944年,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和行政学院相继并入延安大学,1947年因解放战争形势,延安大学部分师生远赴东北、华北、西北各地举办大学。1949年5月,中共西北局发出指示,将延安大学、西北人民艺术学校、西北财经学校合并成立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延安大学陆续迁入西安。1958年7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恢复重建延安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校如何利用“陕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高校”这一区位优势为地方服务?
崔智林: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三大职责之一,为陕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是高校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才能获得地方支持,实现长足发展。
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发展延安、造福延安是延安市委市政府长期奉行的指导思想。陕北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而陕北历史文化研究是延安大学人文社科研究的重要优势。中共党史是延安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延安学和延安精神研究是延安大学省级重点学科。中共党史、延安学和延安精神研究在服务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大有可为。繁荣地方文化艺术事业是学校服务地方的一大亮点。另外,延安大学还为地方体育事业发展、社区建设、红色旅游资源开发、陕北民歌和地方文学创作提出了自己的对策与建议。
延安市今后5年发展的四大战略为:统筹城乡,富民强市;引水兴工,产业转型;城市中疏外扩,上山建城;文化引领,旅游带动。四大战略最终是要实现统筹城乡突破,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提升,建设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和幸福延安。在这样的背景下,延安大学人文社科研究的领域很宽,主要体现在:发挥高层次人才密集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为地方举办报告和知识讲座;利用学校优质师资举办短期培训班,为地方培训干部;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与地方密切相关的课题研究;与地方合作举办各类论坛和研讨会;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相应学科和专业,为地方培养急需人才。我认为,延安大学服务地方的范围不能局限于延安,还应包括榆林甚至周边地区;不能局限于地方政府,还应该包括企事业单位。
放宽横向课题的管理限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十二五”期间,延安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什么,有哪些具体措施?
崔智林:陕北需要我们提供的服务很多,但我们一定要找准服务的主战场,这就是要围绕陕北能源化工、旅游开发、绿色产业和文化建设开展重点服务。
校地、校企共建科研机构是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做法,也是高校与地方相互合作、彼此服务的重要平台。我们准备把中共党史与延安学研究中心、陕北区域经济研究院、陕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路遥研究所等作为校地、校企科研合作平台予以共同建设,帮助解决学校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
我认为,必须从3个层面加强与地方联系:首先,加强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其次,学院和学校中层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及所属部门和下属单位之间的联系;再次,广大教师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及其个人之间的联系。另外,教师是服务地方的主体和关键,为调动教师服务地方的积极性,学校将改革科研管理制度和政策,特别是放宽横向课题的管理限制,并在职称评定中增加对横向课题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