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芦山县城不足10公里的清仁乡大坝村,房屋大都被地震破坏,楼上的窗户摇摇欲坠。人们集居在村子的小广场上,仍然对地震充满了恐惧。4岁的小女孩晶晶,晚上经常哭醒,对外界事物充满了恐惧,家人十分焦虑,害怕地震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第四军医大学心理卫生支援分队队员张瑞国了解情况后,立即和孩子进行交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采用双肩交叉蝴蝶抱等安抚动作,打断孩子对地震创伤的回忆,迅速使孩子回到现实。30分钟后,小晶晶已经与张医生开心地玩了起来。
在芦山县城某驻军医院留观室,68岁的程老太,地震发生时,她在屋外干活,小孙女在屋里睡觉。地震发生后,她冲进房里抱出了孩子,就在她再次回到房间抢拿生活物品时,被震倒的墙体压住了。谈话中,她眼中不时流露出不安。第四军医大学医学心理系教授刘旭峰一边握着她的手,一边轻拍她的肩膀和上臂,并根据她语速和语调的变化,调整拍打的力度和速度,让其感受到周围有近距离社会支持的存在,从而缓解紧张情绪,提高对自身现状的满意度。
刘旭峰说:“我们一进入灾区,就立即按照及时、就近、期望的医疗救助原则,针对受灾群众以及部队官兵展开心理救援工作,用巡诊、评估、咨询、治疗以及危机干预等心理技术,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所带来的不良心理反应,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避免或降低创伤性应激障碍这些比较严重的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
截至记者发稿时,心理卫生支援分队共行程50多公里,深入医院、灾民安置点、偏远村庄和救灾部队驻地,为380多人次提供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服务,受到灾区群众欢迎。(通讯员 张海荣 本报记者 柯进 高毅哲 4月23日发自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