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从中央到地方,各种优惠显示了政府的支持力度与决心:小额贷款、登记注册绿色通道、税费减免……
然而,这些政策是否真正落到了实处?能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多大的帮助?政策之外,又是否还存在被遗漏的角落?
身份尴尬
在校生不算“大学生”,优惠政策难享受
作为云南云海肴餐饮公司的创始人,赵晗其实还有另一重身份——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2009年,他刚上研一,就已经雄心勃勃地开始了创业生涯。今年6月,公司经营已经有声有色,而赵晗也终于完成学业。
按照政策,大学生创业者的确能够享受一些优惠,比如免收公告费、登记注册费等。然而,这些手续费加起来,总共才不过几百块钱,能优惠的金额只是其中极少一部分,相对于创业的投入,无疑是杯水车薪。
而即使这微乎其微的优惠,赵晗也没法享受。原来,这项优惠政策仅针对高校毕业生,还在读的他,虽是不折不扣的大学生,却也无法受惠。
无独有偶,同在北京创业的姜嘉树(化名)也遭遇了身份的尴尬。2011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姜嘉树用一年多的时间积累了一些资金,便开始着手创办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不巧的是,北京关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只针对应届或前一年毕业的大学生,姜嘉树刚好错过。
这样的“同道中人”,赵晗和姜嘉树还认识很多。
对此,赵晗感到很不解,“其实真正想创业的人,往往在大学里已经开始准备和尝试了,不会等到毕业。有很多好的创意、高新技术,一拖就很容易失去先机。”
姜嘉树也颇感无奈。很多专家并不建议大学生一毕业就创业,最好先到一些公司积累经验人脉,才能提高成功率。姜嘉树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可不料才积累了一年多,就已经不算“大学生”了。
不过,这样的情况正在改观。如今,很多地区都已将创业大学生的范畴放宽到毕业后2—3年,让更多大学生创业者都能受惠。
但对于在校生创业的情况,仍然鲜有人关注,更不用说支持了。
“其实很多大学生都有创业的热情,只是大部分都被扼杀了。”赵晗说。为了创业,在校生们面临着诸多压力和风险,不少导师都将这当作不务正业,延期毕业也可能导致他们拿不到学位。“我希望学校能推出1—2年的‘创业假’,创业学业两不误,失败了也还有退路。”赵晗说。
手续繁杂
时间成本高昂,拖延导致未开业先亏损
姜嘉树的电脑里,有一张创业进度表,表里列出了创办新公司需要完成的30个步骤,每完成一步,他都会在表里标注出来。这张表的建立时间是2013年3月15日,3个多月过去了,30个步骤他仅完成了12个,虽然距离目标完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姜嘉树认为“已经很有进展了”。
时间成本是姜嘉树在创业过程中最在乎的。时间也意味着金钱,公司一天没有开起来,业务就一天都不能开展,写字间却在一天天的烧着租金。为了节省时间,姜嘉树特地找了代理公司帮忙跑手续,跑了一半发现,“代理公司其实也就起到了告知流程和准备资料的作用,每个环节都没少,手续都得自己办,进度没快多少,还多了和代理公司沟通的成本。”
相对于手续数量的繁杂,赵晗更难以接受的是速度的缓慢低效。
云海肴的第一家店址选在了后海,铺面租金每月七八万,十分高昂。“店里的一切都准备好了,卫生、消防、环保审查也通过了,就等工商营业执照办好之后开张。但为了等执照办下来,我等了15天。”赵晗说,“算下来,每天闲置的损失近3000元。”大学生创业,资金本就不宽裕,这样的损失让他们的团队感到很肉痛。
拿到营业执照之后,还要进行税务登记证等手续的办理,否则无法购买发票,这又花了近一个月时间。这一个月里,由于开不出发票,餐厅遭到不少客人质疑,赵晗一遍遍解释,并推出各种打折、免单活动,还是招来一些投诉,弄得焦头烂额。
“在政策说明中,这些手续的办理时间往往是5—15个工作日,可很少有5天就能办完的,基本上都是上限。”赵晗指出,大学生创业者缺乏经验,不熟悉相关程序,更容易在手续上耽误时间,“希望能够为大学生创业者开设‘绿色通道’,加快速度、优先办理。”
事实上,赵晗创业时,类似的“绿色通道”已经设立。北京海淀区工商分局《关于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实施意见》中提到:分局登记服务大厅设置“大学生自主创业登记服务室”,分局所属各工商所在登记服务平台设置“大学生自主创业登记服务窗口”,服务室和窗口实行专人专管负责制度。然而,同样的,由于政策里的“大学生”不包括在校生,“赵晗们”依然只能像普通创业者一样走程序。
落实困难
税务局曾拒售发票,资金支持难到位
广东韩山师范学院并不是一家远近闻名的学校,然而以该校22名毕业生为班底的一家大学生创业公司“蓝海动漫艺术设计中心”却屡获殊荣。
别看蓝海现在挺风光,可成立的过程也曾让现任总经理的高淦备尝艰辛。虽然广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对大学生创业进行鼓励和引导,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总是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让高淦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情是,当时公司刚注册,她到税务局购买发票,工作人员一见这是一家学生公司,竟然立即“提高警惕”,不予办理。这种不信任,让高淦又生气又委屈。“作为一个合法登记的公司,要发票税务局竟然不给,这不是变相的推动我们去偷税漏税吗?”
最大的困难还是资金的短缺。公司前期投入主要来自高淦自己的积蓄及家人、朋友的资助。淡季有时连续几个月是零订单,为了维持团队的生存,“无论多小的单都接,9元、10元的喷画也接。”高淦笑称,那时候是属于“饥不择食”的阶段。
当时也有一些银行找上门来,问是否需要贷款,“但银行商业贷款门槛一般都比较高,利息也太高。”高淦说。
其实,在2011年,广东省已经推出针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金额为8万元,多个出资者可以捆绑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全额贴息。而今年,申请额度已提高到10万元,对于符合条件的创业者,政府部门还可给予一次性5000元奖励。
但对于这些优惠政策,高淦表示这还是她头一回听说。
不过,即使事先知晓,高淦也不一定会选择申请这项贷款,因为实在太麻烦了——街道批准、劳动保障局审核推荐、担保公司审核担保、银行审核放贷,任何一关通不过,贷款都会告吹。这样下来时间长、手续繁琐,加上贷款额仅区区数万元,多数人还是会选择亲友资助。
据了解,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小额担保贷款推出已有数年,各地都反映该项贷款担保乏人问津。一边是大学生创业者求“钱”若渴;一边是政府专项贷款资源闲置。这与当地政府部门缺乏宣传有关,与贷款及担保流程有关,也与各地银行及担保机构“谨慎”的心态息息相关。
其中,最大的门槛还是在银行。大学生创业多是微型企业,规模小、风险大、还贷能力弱,银行即使迫于国家政策开设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也会仔细评估、慎之又慎。蓝海能获银行的“主动关怀”,高淦觉得这已经是对企业实力的认可。
如今,蓝海公司每年可以享受广东省政府规定的8000元的税收减免,高淦作为主要出资人每年还能享受到2000—3000元的社保补贴。
“相比几年前,大学生创业的门槛的确在降低。”赵晗认为,但在不少地方,优惠范围还太窄、优惠力度还不够,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也不容乐观。“希望创业环境越来越好。”
目前大学生创业存在以下七方面问题。
一是部分地区政策落实不到位,缺少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
虽然国家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颁布得比较多,但一些地方政府或政策执行部门并未制定配套的政策实施办法,甚至以种种理由推诿。或是某些优惠政策门槛较高,涉及多个部门合作时,手续要求的条件不同,也给申请优惠条件带来障碍。
政府在制定了大学生创业政策后,其执行政策的能力、落实政策水平的高低都直接影响到创业政策的效果,这就需要设立与创业政策相对应的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开展监督检查。
二是创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强。
虽然很多地区出台了毕业生创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优惠政策,但是小额贷款的金额不大,一般为2万—5万元,且办理的手续比较复杂、周期长,一些必须的要件比如符合银行条件的担保人学生很难找到。这些造成了真正获得贷款的人比例不高。
此外,偿还期较短,没有形成失败核销的管理机制,也是制约大学生申请小额贷款的因素。
三是可供大学生挑选的创业项目不多。
不少市、县(区)还没建立起可供大学生创业选择的项目库;少数已建立起来的项目库,也很不健全,可为大学生提供的创业项目种类少、数量不多,可供大学生创业选择的余地不大。
四是高等学校尚未建成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中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应按照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国家中长期发展目标,建立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创业教育国家内容标准,以便指导高效深入、广泛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同时,应该鼓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从区域经济建设角度出发,在国家标准的指引下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资源开发和配套政策的制定,包括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使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真正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五是缺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特别是专家队伍。
全国上下挖掘和培养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尚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需要。师资少、专业化程度不高、师资类型单一,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各地建立配套的专家库的更是不多,这使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先天不足。
六是全国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孵化基地较少,发展不平衡,服务功能还有待完善。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辽宁、上海、徐州、昆山等地纷纷成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孵化器组织,但是其中的多数孵化器均不是完全提供给大学生自主创业使用,一般都是依托科技园区合作使用。大学生创业初期一般都是小微企业,竞争力无法与社会企业相比,得到孵化器的青睐和关注明显不足。
然而,全国范围内能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专门孵化器少之又少。大部分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省区市,其他地区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建设进度也相对缓慢,孵化能力弱。
此外,创业孵化服务的功能明显滞后,服务手段不强,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整体功能弱,能够提供全过程优质服务的孵化基地不多。
七是全社会还未形成支持创业、容忍失败的环境和氛围,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权益需要保护。
目前,大学生属于弱势群体,创业的环境极其复杂,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少,很容易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导致创业失败。
创业工作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应该得到教育、社会保障、工商、税务、财政、金融、中小企业、科技等多个部门共同支持,并形成促进创业的合力。媒体导向上也应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一个有利的舆论环境。同时全社会应该支持大学生创业,包容创业失败,同时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作者为辽宁省大学生就业指导局局长 记者辛阳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