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今年3月26日,咸阳职院提出了教学化、特色化、职业化、开放化文化建设整体思路,力求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文化强院。
教学化
进一步完善“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充分发挥课程在学院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掘学科、专业的文化教育因素,提高课程教学育人化水平;实行人文素质课程学分制,并纳入学院课程建设体系;全面落实“有一位指导教师,有一个挂靠单位,有一项特色活动,有一定经费保障”的社团建设要求,加强学生社团文化指导,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社团运作。
特色化
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咸阳地域特色和学院个性特色,充分利用咸阳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优势,精神文化融合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物质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丰富资源,制度文化渗透传统文化人文精髓,活动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宝贵遗产,建设既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体现学院人才培养要求的学院主流文化;加强学院历史文化整理、研究和校史、校情教育,深入挖掘学院理念文化内涵,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具有鲜明学院特色的现代高职管理文化体系;全面推行“一系一品”战略,根据专业及对应行业、企业、职业特点,建设各具特色的系部文化,丰富学院文化整体内涵。
职业化
咸阳职院经常邀请行业企业干部举办讲座、专题报告,介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价值理念和品牌文化,强化校园文化的职业元素;加强校企文化交融、对接和互动,引企入校,办学入企,开展企业型社团活动,培育模拟公司,吸纳企业管理理念,贴近企业用人标准,推动学院文化职业化实践创新。
开放化
打破传统校园文化的静止模式和封闭状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拓展文化建设平台,着力建构动态、开放的大学文化体系,不断充实校园文化内涵,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交流。
按照“四化”建设的整体思路,咸阳职院将重点实施四项工程、四大载体、四个机制、四个目标“四个四”战略,全面提升学院文化建设水平。
“四项工程”一是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成立“国学研究会”和民族文化艺术学院,充分发挥经典教化作用,并根据时代要求改造、提升,使其成为传承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丰富学院精神文化内涵、提高师生文明素养的有效途径。二是物质文化提升工程。启动新校区建设二期工程,增建、新建一批具有一流水平的教学、实训和文化活动设施;突出环境文化的人文内涵,进一步加强环境文化建设,提高文化景观的美化、艺术化水平。三是行为文化塑造工程。大力倡导进取文化、合作文化、包容文化、创新文化、大气文化,着力改善师生生命状态,提升师生行为文化素养。四是文化活动繁荣工程。围绕育人目标,突出活动主题,按照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化艺术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和社会实践体验五大板块,确定重大校园文化活动系列,坚持高格调规划、保持高水平运作、追求高质量效果,形成学院文化活动精品,辐射和带动校园文化生活整体繁荣。
“四大载体”一是“职院大讲堂”。立足前沿、博采众长、广延名师、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建设普及性、社会性、标志性、公益性学院文化品牌和思想文化阵地。二是校园网络系统。开通校园微博,建立网上答疑系统,引进网上公开课、微视频,设置网上心理诊所,加强网络文化管理,拓宽网络文化服务功能。三是图书馆、艺术馆和校史馆。丰富馆藏内容,提高利用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四是学院门户网站、广播电视台站、院报、学报、《新叶》文学期刊和专栏橱窗。不断提高办站、办刊质量,充分发挥《新叶》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文学期刊和亮丽的学院文化名片。
“四个机制”一是全员支持机制。学院成立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处室系部一把手挂帅,专人负责、党政协调、齐抓共管、分工协作、整体推进。二是资金保障机制,保证文化建设所需必要经费。三是内外协作机制。对内盘活制度、物质和人才资源,对外争取社会支持,拓展文化建设和空间。四是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和考核考评体系,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管理。
“四个目标”:全面形成学院文化特色和文化品牌;全面提升学院文化凝聚能力;全面提高学院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全面增强学院文化辐射能力。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郭瑞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