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机构概况
1993年,由原国家体委群体司和天津体育学院联合成立“社会体育科学研究所”,是我国第一个以社会体育为主要研究任务的科研机构。1998年,在社会体育科学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并于2001年正式更名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简称中心)。同年受国家体育总局批准,成为首批体育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4年,被天津市教委批准为首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天津体育学院直属的、独立的、实体性的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单位。
中心所属学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1997年体育人文社会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起与北京体育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10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为“新增博士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3年正式获得博士授予权。体育人文社会学科为天津市高校“十五”、“十一五”综合投资重点建设学科,2009年被批准为天津市高校“重中之重”学科,2011年起纳入天津市教委批准的天津市“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重点学科“一类学科”--“体育学”中进行建设。目前,中心有专、兼职研究人员18人,其中,正高级9人,副高级5人,中级4人;博士11人,博士在读2人,硕士5人;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心有独立使用的办公室、会议室、图书资料室、课题工作室、全民健身政策模拟实验室,总面积达400 m2,现由天津体育学院院长姚家新教授担任中心主任,王旭光教授担任常务副主任。
2 “十一五”期间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情况
中心长期以来坚持理论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紧密围绕我国体育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国家和天津市体育发展提供决策与应用研究服务的特色鲜明。中心成立之初,有关研究人员参与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及其各阶段实施方案、《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等。
“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和天津市投入的不断加大,中心在研究团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中心获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立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承接重大横向课题研究任务20余项。获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2部,教材8部。
“十一五”以来,中心研究人员参加了多项国家体育政策法规的调研起草论证工作,包括《全民健身条例》以及天津市全民健身条例的立法工作。参加研究论证了体育经纪人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主持研究《体育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成为我国体育界第3项国家职业标准。承担完成全国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和工作情况调查”,起草《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承担完成的《天津市部分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的调研报告》,得到刘延东、张高丽等国家领导的批示,给予肯定,相关建议被政府采纳。
各项建设与投入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攀升,“十一五”期间,相关5个专业获得天津市品牌专业称号。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发表论文60余篇。举办“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理论研讨会”、“第五届全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等国内学术会议11次,中心成员累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300余人次,主要国际交流共14批次。
3 “十二五”发展情况和展望
“十二五”以来适应国家和天津市教委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新要求,中心以建立开放流动的现代化研究平台为目标,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加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通过推进研究平台建设,积极探索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近三年来,在继续开展人才培养的同时,中心科研人员共获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天津市教委社会科学重大项目1项,横向课题10余项。完成各级科研项目和委托研究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1部,编写教材6部。获得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
“十二五”以来,中心科研人员先后承担完成了向国务院承报的《关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情况的报告》和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15年》(白皮书)的撰写工作。参加了国家体育总局修改《体育法》工作。承担完成了国家体育总局相关司局委托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调研检查方案”、“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评估方案”等工作。相关研究人员作为智囊团成员,经常参加国家体育总局和天津市体育局相关工作会议,长期参与“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评审”、“天津市群众性体育社团评估”等工作。
中心加强了体育人文社会学图书资料中心的建设,建立了学校图书馆社科阅览室分馆,且对全校师生开放。建立了“全民健身政策模拟实验室”。“实验室”以中心“计算机辅助调查系统”为基础,探索建立天津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数字型网络化动态监测系统,主要目标是建立起综合性的信息采集、数据分析、研究、在线服务于一体的调查和研究平台。与学校相关系部合作,开展“国外全民健身发展和研究动态”的编译等工作。研究平台的建设对于科研人员开展高水平政策研究具有重要的保障意义,同时为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十二五”期间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将以开放流动的现代化研究平台建设为基础,不断完善研究平台的运行机制,凝聚和培育高水平研究团队,提升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和社会影响力,以期为我国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群众的健康幸福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