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实验室依托东莞理工学院建设。2009年获批立项。建设期为:2009年—2012年。
研究方向
1.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理论和化学能释放新机理研究。
2.相变传热传质强化与控制和高效储热的基础研究。
3.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的建模、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4.分布式供能利用系统稳态和动态特性及多层次一体化建模。
2研究内容
1.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理论和化学能释放新机理研究。包括燃料化学能释放与能源综合梯级利用、动力余热驱动逆循环与正逆耦合循环、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理论、分布式能源系统创新与验证。
2.相变传热传质强化与控制和高效储热的基础研究。包括相变传热传质强化、蓄能材料及其全工况系统集成。
3.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的建模、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包括多孔介质内部传热传质之间的相互耦合规律、微细结构中的传热传质规律、数值模拟方法及强化原理研究。
4.分布式供能利用系统稳态和动态特性及多层次一体化建模。包括分布式供能利用系统稳态和动态特性;分布式供能利用系统的集成模型、集成算法与集成控制;分布式供能利用系统的科学用能。
3建设目标
近期目标
实验室将在能量转换、系统集成、强化传热、传质理论体系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能的梯级利用、传递过程控制和强化理论迈向新阶段做出重要贡献,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处于国际先进研究水平。预计获省部级奖1项以上;获得国家、省部级项目3-5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8名,完成相关学术论文60篇以上;申请专利10项以上,分布式能源技术推广应用产生经济效益达1亿以上。
中长期目标
实验室的建设,将建立能源综合梯级利用的系统集成原理,以及提出动力余热转换、蓄能等关键过程的先进设计理论与方法。丰富和发展我国老一辈科学家所提出的“温度对口、梯级利用”总能系统思想,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继续发挥国际引领作用。将提供分布式供能关键过程和系统集成的技术支撑,使我国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研究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推动国家和广东省节能减排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国家分布式供能技术持久发展的自主研发体系,为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一代分布式能源系统产业化核心技术奠定坚实基础。
4实验室主任
杨晓西,男,汉族,湖北浠水人,1953年生。1977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造纸机械专业;1983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1993年晋升为教授,2000年被批准为博士生指导教师。1993-1995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玛莉皇后学院做访问学者,2004-2005年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担任访问教授。现任东莞市委委员、东莞理工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家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广东省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太阳能学会名誉理事长、广州留学回国科技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东莞理工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东莞理工学院学报主编。曾任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
长期从事传递过程强化与多相流体动力学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是传递过程强化与系统节能,近年来在相变传热、界面传递现象与流体力学、强化传热与系统节能,尤其在凝华传热传质过程、高效换热元件的开发、吸附式气体净化干燥等方面作出了许多创造性工作。
多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二十多项,获得了十多项国家、省部、地市级和学校的科技成果奖励,其中“强化凝华传热传质过程及新型热熔冷凝箱的工业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年产五千吨邻二甲苯法制苯酐六十克生产装置”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主要完成人),该成果已在全国12个省市15家苯酐厂推广应用,收到显著的经济效益,2003年,“基于高性能吸附材料的热质交换技术及其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同年,“高吸附性能复合氯化锂吸附剂的制备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优秀奖、广东省技术发明专利优秀奖。由于在科学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杨晓西教授1991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优秀人才百名之一;1999年获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项目;2002年荣获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