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同学都希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但有的同学却认为这只不过是在做白日梦。
很多时侯,梦想看起来遥不可及,这是因为目标定的太过模糊,让人感到无从下手。试一试为自己制定一份够专业的计划书,它会帮助你将愿望一点点实现。
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同学说:“我要努力”,“我要奋斗”,但他们心理也清楚,只要自己坚持做出一点改变,学习成绩就会有所提高。但他们却陷入了“下定决心——放弃——再下定决心——再放弃”的恶性循环之中,只能在原地踏步不前,甚至还有所倒退。好象改变自己真的比登天还难。
行为主义大师班杜拉告诉我们,少数成功者能坚持到底的关键,在于他们对实现目标的“自我效能感”比一般人高的多。他们相信自己有达到目标的能力,也就是说人们只有在确定自己能够做到时,才能坚持不懈地去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大部分未能坚持到底的人,都把理想、目标仅仅看成是一种“梦想”,而不是具体的行动目标。既然是梦想,不能最终实现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从本质上讲,任何改变如果本人没有愿望,别人是帮不上什么忙的。
但一般意义上的愿望,实际上可以区分为结果期望和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是指人们希望获得的某种结果;而效能期望是指人们对于自己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带来这种结果的一种信念。简单地说:“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和“相信自己能够让某件事情发生”,二者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例如,一个学生每晚用几个小时学习,是因为他有一个结果期望,希望自己的成绩优秀。但同时他也会对此抱有一个效能期望,就是对自己为学习投入那么多时间持有一个稳定的心理评价。
班杜拉认为,效能期望比愿望能更好的预测人们的行为,人们是否会努力做好某件事情,为做这件事情能努力坚持多久,都取决于他们认为自己实际上能够实现这些改变的能力有多大。如果一个学生认为自己不可能成绩优秀,他就会干脆放弃相关的努力。
很多人的一个错误,就是把最终的目标设定的太模糊、太笼统,还常常过于完美,不切实际,那么走到最后只能以失败收场。计划制定的太过于随意,目标是否达到难以评价,任务有没有坚持不好衡量,很容易使人产生挫败感,多次反复后,就会认定自己在相关任务上没有能力,就会相信自己永远做不到。正如班杜拉所说的:相关的成就经验越缺乏,人们对于自己能够实现的愿望的自我效能感就越低,也就越不愿意付出努力。
有时我们在学习上的多次“失败”,未必就是真正的失败,,只是还没有看见目标出现。而一个模糊的目标,必然是难以实现的,时间久了,当我们再说自己的目标时,内心已经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了,努力只是白费功夫,坚持已经成为与自己无关的梦想甚至是空想。
对于这种由于自我效能不足导致毅力缺乏,语言说服往往是最没有效果的,这时与其强调应该做什么,有多么重要,不如帮助他体验一下成功的感觉,那怕只是很小的一点点成功,都可以稍微修正一下自己的计划。用一系列较小的、较具体的目标来过度,最终可能就完全是另外一种结果。
那么怎样的计划才能确实有效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愿望呢?
1.设定目标应该具体,相应的任务可以用数字来衡量,这里应该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还要列出用来衡量自己是否做到的标准,就可以随时检验自己处在什么样的阶段,是不是正在按照计划实现你的目标。
2.计划必定是此时此刻的你,可以独自实现的,所有的任务都是可以完成的,根本不能实现的东西绝对不要写入计划书内,因为它除了打击你的计划外,不会产生任何好的作用。如果短期实现最终目标有困难,不妨把它拆解为一些相关的小目标。当遇到困难不能前进时,可以问问自己,“现在我能做些什么?”“最容易做的是什么?”。每个人小小的稳定的进步,都构成了一个人成就经验,它可以提高你的效能感,改变你对自己能力的信念,你会借助这些小小的成功,挑战更难更高的任务。所以你计划中的一个小目标的实现,那怕在别人眼里不值一提,也别忘了好好庆祝一下。
3.给计划中的每一条都加一个明确的时间限定。没错,这个世界会发生无数个可能,但没有约束力的计划难以推动我们马上采取行动,那些“总有一天……”的感慨,是一种可以用来自我鼓励的宝贵信念,但不是合格的计划内容。
假如你希望利用初中三年的时间,努力考上重点中学,那么你就在刚上初中时制定一个计划,并在计划的每一项任务中设定一个时间限度。例如半年内我要消灭不及格现象;一年后我的成绩要达到班上中等水平,即20—40名之间;初中二年级上半年,要争取进班里前20名;初二期末考试达到班级前10名;年级前100名;初三第一学期期末,要保持在班里前10名内,年级进入50—80名;到初三一模考试要争取进入年级前50名。
同学们可以参考这样一份计划书,也许我们的努力没能实现这一目标,但至少这些任务和步骤可以帮助我们一步步离最初的愿望越来越近。
石家庄市第九中学 安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