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条件
由于唐山市产业结构以能源、原材料及重化工工业为主,燃料结构以煤炭为主,加之地处冀东生态脆弱带,人口基数大,污染治理欠帐多,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仍很严重,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未得到根本治理;基本达标的污染源呈现出不稳定性和技术水平低、反弹率高的特点;资源开采地区、农村、旅游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新型环保技术和设备缺乏,现有环保设备生产企业没有形成规模,没有针对唐山产业结构特点,开发环保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单位和企业。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构建一个强有力的科研机构、搭建一个适合于我市环保行业发展的科技平台、建立一个能够充分发挥院校与企业优势,调动各方面科研积极性的机制,建设“唐山市新型环保技术实验室”是解决我市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问题的关键举措,重点建设了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及资源化;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两个实验研究平台。
(1)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及资源化
设有尾矿、煤矸石、粉煤灰等综合利用实验室;城市垃圾安全处置及资源化实验室;冶金废渣、化工废渣综合利用实验室。拥有紫外荧光法SO2分析仪、化学发光法NO-NO-NOx分析仪、气体相关过滤法CO分析仪、高压釜、连续破碎缩分机、数字直读式多功能土壤分析仪、翻转式磁力搅拌反应釜、压力成型机等,设备价值210万元。
主要研究方向为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城市垃圾及水资源化处置和工业三废综合利用。
(2)生态恢复与重建
设有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实验室;垃圾填埋场生态恢复与重建实验室;环境生态远程监测控制系统实验室。拥有拥有人工气候室、ICP、Dcode电泳系统、实时荧光定量PCR系统、微波消解系统、光合作用等专业实验仪器,可进行人工控制条件下的室内模拟培养、功能微生物筛选、驯化和鉴定、分子定性和定量分析等试验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尾矿复垦、矿业开发密集地区景观生态重建等。
二、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
共有教学、科研人员50多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2名;博士13名,在读博士3名。在这支队伍中,有年富力强具有博士学位的中年教授和开拓能力强的青年博士;已经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科研技术开发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术队伍。我系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方面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有较强的实力,是该领域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
近三年招收硕士研究生52人,毕业研究生32人。近年来,通过加强研究生培养制度建设和培养条件建设,不断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各项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开放交流和运行
实验室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逐步完善,聘请了国内著名专家和本单位有学术造诣的科技人员组成学术委员会,研究和决定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审定研究课题,监督课题进展,协调实验室开放事宜,组织论文答辩及成果评价。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成立实验室管理委员会,解决并监督实验室的经费使用,决定实验室建设的重大问题,全权负责实验室日常工作。
实验室设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实验室设主任、副主任,管理实验室的工作。实验室设立办公室、化学分析室、ICP检测实验室、生态恢复与重建实验室、水污染控制实验室、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室、噪声污染控制实验室、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及资源化实验室等。
四、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
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
1.建立实验室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发展委员会。
2.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设有常务副主任、副主任、研究室主任、课题组组长。
3.建立实验室管理和运作体系和制度。
4.实行“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机制。
5.以解决唐山市重大科技问题为主,建设开放性实验室。
6.为企业培养人才
实验室坚持全方位开放,立足唐山,服务河北,面向全国,加强了与企业及科研单位的合作、协作,如进一步加强了与开滦集团、冀中能源、河北矿业、首钢矿业公司等大型矿山企业以及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唐山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联系。
实验面向国内外学术同行开放,并鼓励科研人员“请进来,走出去”,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2011年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0人次;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实验室进行学术讲座10次。
五、科学研究
近年来,完成相关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唐山市等厅局级科技进步奖6项。目前在研的主要有“唐山地区铁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等8项。在国内外科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其中12篇被SCI、EI收录。出版学术专著2部。
代表性研究成果有:
国家863计划“典型尾矿资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及装备研究与示范”项目,同时开展大掺量固体废弃物制备新型陶瓷、耐火材料、水泥等矿物材料的开发、应用及机理研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国内领先水平的成果。
国家863计划“采煤塌陷区土体修复关键技术研究”1项,省部级课题12项,其中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首次提出地方铁尾矿复垦工艺及四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