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唱“独角戏”,而是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听、去说、去写、去思,把学习、研讨的权利交还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语言,品位语言,培养语感,形成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然而现在的学生往往缺乏这种主体意识,在他们的眼里,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他们只等着用自己的脑袋去装,学得不够好,就归结于自己的脑袋不够聪明。这种想法只能导致被动地学习,效率不高,效果不好。那么,在新课程标准推行的今天,语文老师应该如何打破成规,开拓创新,重新审视评价自己的教学方法呢?
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评价
传统教师往往把学生的成绩不好,也即对于知识的认识过程慢归结于学生的智力因素。但是大部分学生的智力水平是相差不大的,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好坏,非智力因素起了重要作用。教师只有认识非智力因素的表现形式,才能对症下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动机
只有有良好的动机,语文学习才能进一步深入下去。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母语的愿望和付出的努力,是迈向成功的关键,也是语文老师所关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有动机的学习者往往更具学习热情,学习更易成功;无动机者则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负担,是家长的逼迫,是自身快乐的累赘,那么肯定得不到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
2、情感与意志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控制是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又一重要因素。语文学习也即学习母语的一个过程。学习母语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习得过程,而学习语言又是学习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所以,学生的情感强烈与否,意志力坚韧与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学生从降生到这个世界起,就融入了一个母语的包围圈,环境为他们提供了各种学习语文的机会。在这个环境之中,每一个人都有着感受语言的权利,感情强烈的人,会捕捉每一个语言信息,在成长过程中凭借着意志力去品位语言,形成语感,形成能力,从而完成语文学习过程。而感情平淡的人,则往往把母语仅仅当作是与他人完成最简单交流的工具,就像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他只知道去用,而不赋予情感去品位个中滋味,那何谈什么语言学习呢?
3、性格
心理学上把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类。外向型学习者胆大,好言语,不怕出差错,进而有利于获取更多的语言输出和实践的能力;内向型学习者则胆小,因怕出错误,常显得焦虑不安,他们对有限的语言输入经常会进行更深入细致分析,进而缺少必要的实践和语言再次输入的可能性。语文学习就是一个听、说、读、写、思综合运用的学科,相形之下,内向型学习者缺乏这种综合运用能力,学习效果差。
以上三方面是非智力因素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它们的影响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可小觑,新课程标准形式下,要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就必须先了解这些学习者,进行对症下药式的指导。
二、改变教学目的评价
传统教学中,教师把分数当作唯一的教学目的,这种心态往往会影响学生,让他们把高分当作唯一的追求目标。他们会被动地接受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把教师当作是获取知识求得高分的灌输者,以这种期待接受的心理去学习,只能成为一个知识的复制品,毫无语言运用能力。而我们开设语文这门课程,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品位语言,形成语言能力。在语言运用中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日常简单交际,更要把自己的情感、修养、品质展现出来,还要用这种优势去感染熏陶周围的人,为社会进步服务。所以,要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主动地去学习,教师的教学目的要有所转变。针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启发运用,教师应:
1、激发强化学生的成就动机
麦克里兰德研究发现,某文化或群体若是强调“拼命达成优异标准”,这样的文化群体便会造成其成员的成就动机水平高。实践证明:标准过低引发不了学生的成就动机;标准过高,学生达不到而受挫,会使他们丧失信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预习、复习、作业、测试、纠错等习惯,设定一个基础水平线,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定个成就目标。当学生没有达到预定要求时,教师要切忌急躁,要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当学生达到要求时,应及时给予表扬、赞赏和鼓励。这样学生有了成就感,也就有了不断追求成就的自信心。
教师在帮助学生确立成就标准的同时,也要记着不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也就是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还不够,还要不断地加以强化。在教学中,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独立完成活动任务,并及时评定结果,让学生学有所获。这种活动应坚持下去形成习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似的做法只会让学生重新回归被动学习的境地。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有些学生不明白学习语言究竟是为了什么,他们认为自己会说普通话,能与人交际,还需要学习语文做什么?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从小学开始,学习了十几年语文,是接触时间最长的一门学科,已经学好了,教师没什么作用,所以不按教师要求做。这些都是错误的价值取向。
作为一个中国人,学习语文是一种责任,作为一个社会人,学好语文能帮助你更好地生存。人生在世,首先是生存,这必须用语言与他人交际,来完成交换,满足自己的吃、穿、住、用。人行于世,需要更进一步地与人交际,把你的能力展现出来,以便生活得更好。能力的展现需要什么,需要你用清晰精确的语言告诉别人具备哪方面的专长,用典雅大方的语言告诉别人你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在全球化的今天,一个文字表述不清,对历史文化一概不知,对信息文字不能理解判断的人是难以在社会上很好地生存的。语文学习可以帮助你在社会上立足,更好地展现自己,同时也推动整个民族的进步。
语文内涵博大精深,语言运用广泛深入。只有让学生明确这一点,才能让他们自觉地赋予情感,依靠意志力去进行自主的语文学习。
3、创造机会完善学生性格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研讨的权利交还学生,对于外向型学习者,他们更乐于接受,并会按老师要求积极主动地完成。而对于那些内向型学习者,他们则害怕反感这种方式。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外向型学习者的精彩发挥,而忽略了内向型学习者的存在,只会造成两极分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创造机会,循循善诱,多鼓励内向型学习者参与进来,肯定鼓励他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去。
三、完善教学过程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期待一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形式的出现,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推行的方向,是我们现今语文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针对这个目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新教学方法。
分工合作型
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之前成为一个设计者,把授课内容重心设计为启发探讨式的问题,把学生划分为一个个的学习小组。课堂教学中,由小组为单位分别讨论问题,发表各自看法。教师要做好管理者,及时了解学生讨论情况并将获得的信息分析后再进一步指导学生。学生在自由表达思想时不宜过多纠正,因为交流是首要目的。不断纠正错误不但会打断学生思路,还会使学生因害怕而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再加以分析综合,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分工合作,既拓宽了学生采纳信息的思路,又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学的兴趣。
艺术再现型
书本是死的,人是活的。当书本知识内容能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势必能提高学生兴趣,增强记忆效果。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让学生演一演,品一品,画一画,论一论,教学效果会好很多。如《触龙说赵太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增添旁白、介绍背景、改动语言使之更通俗易懂,用舞台剧的形式,来演绎人物的一言一行,语气心理。《荷塘月色》,可配以合适音乐,让学生伴随音乐朗读,品出文章意境。《故都的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画”出秋景图,形象生动。《将进酒》,让学生自比李白,论一论此作究竟是消极还是积极。艺术是美的,当学生能自我演绎,艺术再现所学内容时,他们的态度是积极的,对文章的研究是深入的,理解是深刻的,效果也将是良好的。
信息技术型
科技技术的发展,让多媒体走进了课堂。它逐渐成为教师充实备课内容、形象生动教学的好帮手。走进多媒体课堂,信息量更大,形式更多样,效率也更高。恰当运用多媒体,势必会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习兴趣及记忆效果。当学生对某些知识不够了解时,他们也可自己动手查阅信息。
教学方法是多样的,在新课标形式下教师只要多探索,成为一个优秀的“导”者,启发带动学生成为主体,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能开辟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