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五”与“十三五”的交接点,在深化改革、提升内涵的关键时期,在80年校庆的欢乐时刻,学校迎来了整体进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学校以此为契机,优化专业结构,在培养产业转型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面持续发力,为打造“两个升级版”提供人才支撑,把校政企战略合作推向新的高度。
坚持市场导向,做好专业“加减法”
学校作为一所有着80年历史、以工为主的省属多科性高等院校,一直是安徽省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去年遴选了社会需求大、就业形势好的12个专业进入一本招生,今年全线一本招生。为此,学校已经做了多年的准备。
为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人才培养能力,学校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专业设置上主动做好“加减法”,新开一部分热门专业,停招减招部分专业,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实现“招生—培养—就业”联动。近三年,学校停办了生物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先后增设了物联网工程、城乡规划、机器人等多个专业或方向。
专业调整后,新开专业报到率创下历史最好水平,学校整体报到率也呈现出稳中有升的态势,如2014年学校录取新生5600人,报到人数5530人,总报到率98.75%,不仅是学校报到率最高的一年,在全省范围内也是名列前茅。
坚持因材施教,搞好校内转专业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人志向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学校依据《安徽工程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试行)》,制定《安徽工程大学本科学生校内转专业暂行办法》。
本着以生为本、为生负责的原则,学校采取较为宽松的转专业政策,以便于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转专业机会。对于所有全日制本科一年级的在籍学生,只要对某一专业有专长和兴趣,无违纪、无处分,第一学年所修课程合格,无补考、重修记录,同时满足所申请专业的身体条件,即可申请转专业。据统计,2014、2015两年共有200余名全日制本科生完成校内转专业。
转专业办法的落实,打破了院系壁垒,使得广大学子有了二次选择的机会,不仅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部分考生线上棋牌平台网址 失利、对专业认知不清、没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等原因而造成的“走错门”的遗憾,同时也帮助广大学子更好地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自我规划。
坚持服务地方,当好发展“助推器”
学校在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科研和人才优势,而芜湖则是国家级机器人产业集聚试点城市。在此背景下,学校与地方特需人才需求和重大项目建设协同,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在战略规划、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建立合作创新、共同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
近年来,与市政府组建“皖江高端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和“安徽工程大学机器人产业研究院”,并成立了芜湖安普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业务集机器人整机、零部件和作业工具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于一体。伴随着芜湖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崛起,该公司成立仅半年时间就已申报并被受理专利21项,6个项目正同时推进。日前,学校国际工程师学院建设项目顺利通过省级专家论证,这对安徽工程大学进一步开展校政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学校强化校企间的人才共享,紧密对接,双向互动。如2014年,由市政府牵线搭桥,学校与奇瑞、鑫龙电器、埃夫特等企业开展“双向挂职”,由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并聘请企业优秀人才来学校兼职育人。“双向挂职”既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又为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注入新的活力。
多渠道全方位开展校政企合作,不仅给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也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学校与地方形成了合作发展的良性互动,学校力争当好芜湖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近年来,学校进一步牢固确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坚持因材施教,主动服务地方经济。这一系列举措得到媒体广泛关注,如2015年5月2日《芜湖日报》头版头条给予大幅报道,随后光明网地方频道全文转载。(查桂义 孙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