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棋牌完整版游戏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添加收藏|联系我们
  • 汕头如何打好文化“侨牌”?——专访韩山师范学院院长林伦伦和暨南大学张应龙教授

文化

支持试验区搭建海外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平台,深化与有关国家(地区)的人文合作。拓展文化传播渠道,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摘自国函〔2014〕123号

在过去,通过设立经济特区探索了一条区别于原有经济体制的经济发展道路。今天,国家层面设立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的目的,是探索一种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模式,建立以相互协作的理念创新国家与华侨华人经济文化合作的新形态。这决定了在新的环境下,一个以侨为中心的试验区承载了为汕头乃至中国改革提供可复制范本的历史使命。

而这其中,具体到国务院给予汕头华侨试验区的“出生纸”上明确的“华侨文化交流、对外传播基地”的建设要求,又该如何实现呢?南方日报记者就此专访了韩山师范学院院长林伦伦和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广东华侨史》主编张应龙。

●南方日报记者 黄学佳 许端阳

林伦伦

韩山师范学院院长

●在新时期里,对这个群体,我们不但要像关注抗战老兵一样关注曾经对中国作过贡献的、德高望重的老一代华侨华人,更要重点关注侨三代以下的中青年群体,因为现在在华侨华人社团里,中青年已经成为了主要的骨干力量。

●国家设立这个试验区的第一层意思,应该首先是因为潮汕的华侨华人全国最多、最集中,希望汕头能利用和海外华侨的密切关系,创新性地做好新时期的华侨工作,为侨乡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然后积累经验,让其他侨乡也可以参考学习。

张应龙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广东华侨史》主编

●汕头要建设华侨文化试验区,首先要全面打造华侨试验区的形象,要有叫得响的口号,容易辨识的概念,有个性的内涵,一目了然的特色,可持续的产品。要以紧迫感来做好这项工作,要有占领先机的意识,要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

●“应该注重先进理念的引进和消化,注重经济管理制度和社会管理方式的试验,注重国际合作模式的试验,善于顶层设计,以侨为中心,使试验区能够为汕头乃至中国的改革提供可复制的范本。”张应龙教授说。

善于顶层设计 为中国改革提供范本

中国是世界移民大国,在海外有多达五六千万华侨华人。张应龙教授说,在改革开放后,华侨华人积极参与新中国的建设,集资设立华侨投资公司,在广东、福建、山东等地投资建设一批工农业项目,有力地促进了侨乡经济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侨华人更是掀起一波波投资高潮,潮汐般地从沿海向沿边、沿江和内地发展,在促进中国外向型经济格局的形成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华侨华人在投资国内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传播了市场经济观念。观念与资本的结合,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侨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经济社会已达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而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关系也到了转型的关口。张应龙教授认为,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国家批准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实验区,目的是要从更高层面上启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创新国家与华侨华人经济文化合作的新形态。过去,通过设立经济特区,探索了一条区别于原有经济体制的经济发展道路。通过引进侨资,我们启动了经济现代化的建设,解决了“有”与“没有”的问题。今天,设立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目的是探索一种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模式,建立以相互协作的理念创新国家与华侨华人经济文化合作的新形态。我们必须从这个角度认识设立华侨就文化试验区的意义。

怎么去认识这张华侨文化牌呢?张应龙认为,不能只以开发多少平方公里区域、引进外资多少亿元来衡量试验区的建设成就,即不是从“量”的角度而是从“质”的角度来理解国家设立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的意义。“所以,应该注重先进理念的引进和消化,注重经济管理制度和社会管理方式的试验,注重国际合作模式的试验,善于顶层设计,以侨为中心,使试验区能够为汕头乃至中国的改革提供可复制的范本。”张应龙教授说。

全方位进行华侨试验区形象设计包装

“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类似的试验区在全国再没有第二个。林伦伦院长说,国家设立这个试验区的第一层意思,应该首先是因为潮汕的华侨华人全国最多、最集中,希望汕头能利用和海外华侨的密切关系,创新性地做好新时期的华侨工作,为侨乡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然后积累经验,让其他侨乡也可以参考学习。

“但是一定不能把这个试验区断句念成了‘汕头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林伦伦院长补充说,这个试验区要面对的是全世界范围内、不同祖籍地的华侨。过去,针对汕头经济特区回来投资建设的,绝大部分是潮汕籍的华侨华人。现在不同了,虽然还要继续面对这个群体,但更要面对其他的群体,比如说广府话、说客家话的、说福建话的,甚至说普通话的新移民。

“在这个意义上讲,‘汕头华侨文化试验区’是国际级的。”林伦伦院长解释说,华侨文化试验区设在汕头,是一个具有国家级层面意义的试验区,而非仅仅是汕头市意义上的试验区。

张应龙教授则说,汕头虽然是重点侨乡,国家也在汕头设立华侨文化试验区。但在国内,以侨为特色的地区如江门地区已经打出“中国侨都”的概念,并拥有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这对汕头营造华侨文化中心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汕头要建设华侨文化试验区,首先要全面打造华侨试验区的形象,要有叫得响的口号,容易辨识的概念,有个性的内涵,一目了然的特色,可持续的产品。要以紧迫感来做好这项工作,要有占领先机的意识,要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张应龙教授说,试验区可以借助旅游区的运作方法,立刻启动从标示、口号、景观、服装、产品等全方位形象设计包装。通过这项工作,不断深化华侨试验区的文化内涵,不断凝练华侨试验区的文化特色,不断提升经济效益,不断拓展经济发展领域。可以说,全方位进行华侨试验区形象设计包装既是文化行为也是经济行为,两者可以齐头并进,收获双赢。

新的侨情环境要重视“新移民”

林伦伦院长说,首先是对“华侨”这个概念要有新的诠释——所谓“华侨”,是对海外华侨华人的统称。“在新时期里,对这个群体,我们不但要像关注抗战老兵一样关注曾经对中国做过贡献的、德高望重的老一代华侨华人,更要重点关注侨三代以下的中青年群体,因为现在在华侨华人社团里,中青年已经成为了主要的骨干力量。”林伦伦院长介绍,在改革开放以后出国的新移民,多数是带资出国创业的,或者出国留学后创业成功的。在国外创业成功后,他们有回国、回乡创业报效家乡和祖国的想法。而且,由于他们出国的时间不是很长,与国内和家乡的关系也比较频密。

试验区打“华侨牌”首先要因应海外侨情的变化,其次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张应龙教授认同林伦伦院长关于重视“新移民”的提法,他说当前海外侨情的重大变化就是新移民不但是海外华社的重要力量,而且也是促进和发展中国与各国关系的重要力量。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外华人的支持,而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海外华人经济发展也起到推动的作用,两者有着互动共赢的关系。华侨试验区要发挥侨的优势,必须对新移民给予足够的重视,重点借助和整合海外新移民的力量,在全球化的基础上,结合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推进试验区的建设。

“就我个人在海外调研侨情的经验而言,侨三代、侨五代等华裔新生代由于不懂中国语言,没有在中国生活的经验,在不同程度上对祖籍国存在距离感,对中国文化存在陌生感,但在中国崛起的时代背景下,有些华裔新生代燃起对中华文化的热情,积极学习中文,希望多了解中国的情况。”张应龙说,做华裔新生代的工作,更多的是为了培育侨务资源,不能只是突出乡情,只是灌输传统文化,要注意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展示给他们,使中国模式对他们产生软实力的效果,并通过他们影响其家庭,产生带动其长辈亲近祖籍国文化的“倒逼”效应。要先给华裔新生代有好的印象,然后再谈合作。由于不少华裔拥有较强大的实力,做好华裔新生代工作对于吸引更多有实力的华人参加到华侨试验区建设中来是很有帮助的。

对话

试验区经济与文化

哪个搭台,哪个唱戏?

张应龙: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到达一个新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可以说遍及世界各个地方,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落后国家,都可以见到“中国制造”。当前,引进资金技术当然也是重要方面,但推动中国企业走出、推动中国产品走出去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方面。华侨试验区发展国际经济合作一定要跳出过去对外合作那种模式,要站在全球化的角度来谋划“经济唱戏”。

经济与文化有交叉之处,也有不交叉之处。当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必然要求分工更细和更加专业化,经济与文化的结合主要体现为文化的产业化,而文化与经济的结合更多的是在产品上体现一种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对于试验区来说,除了具体文化项目之外,首先要在总体上营造华侨文化的氛围,在环境上酿造华侨文化的味道。其次,要抓好若干个文化产品,以点带面,以文化产业的模式,做专做强。“如果试验区只是圈地盖楼,那将是失败的试验。

林伦伦:首先重视“文化”再来谈“经济”。“通过血浓于水的亲缘、地缘和亲情、乡情的关系来与海外的华侨华人联系,一见面就谈生意冲淡了情谊了,就不用谈‘华侨’俩字了。”林伦伦院长补充说,海外华侨与大陆原乡有着深厚而又密切的关系,文化是乡情、亲情的纽带。他们尽管在海外生活很久,第二代以后基本上所在国生活,但祖祖辈辈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例如饮食文化、节庆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等等。通过这些文化活动地开展和交流,可以增强他们对祖籍国文化的认同感,也由此可以开展一些经济交流。

“当然,文化本身也不是跟经济格格不入的绝缘体,文化也可以搞文化创意产业,也就是经济了,尤其是旅游产业,跟华侨文化的关系最密切了。”林伦伦院长说,汕头的海洋文化,或者说华侨文化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从澄海的樟林港、陈慈黉故居到汕头市的“四永一升平”、侨批博物馆、开埠文化馆、海关博物馆等,打造成为品牌的华侨文化旅游产业应该是很好的。林伦伦院长特别提到了江门的碉楼文化,他认为靠一部《让子弹飞》基本开发成功,这就是文化和经济紧密结合而成功的范例。

支招

华侨文化交流怎么做?

张应龙:华侨文化交流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的交流,一是文化传统的交流,二是文化产品的交流。对于文化传统的交流,试验区可以定期举办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邀请海外华侨华人回来交流切磋,同时也要有计划组织文化团体到海外交流,以维系和发扬文化传统。当务之急是要设立华侨文化节,以此建立文化交流的机制,打响试验区的品牌。对于文化产品的交流,试验区可以通过设立华侨文化创意园,引进国内外文化企业,策划、设计、制造和推广华侨文化产品。

林伦伦:可以从华侨华人最感兴趣的海洋文化和民俗文化入手。第三代以下的华侨华人生在所在国、长在所在国,对爷爷辈、父亲辈的故乡只是从长辈的动人的故事里听说过。回到长辈的家乡,他们最想看到的就是长辈们过去生活过的旧屋、漂洋过海过番的码头,这就是所谓的寻根意识。而民俗文化,例如上面讲到的节庆民俗、宗教信仰活动等,他们也很感兴趣。就是在海外,他们也很热心张罗这些活动,如马来西亚有“小汕头”之称的柔佛新山市,每年的三月三“大老爷生”和中秋节都已经做成了万人空巷的官民同乐的大型民俗活动。“三月三”游“大老爷”时,吸引游客量达到20万左右。我们原乡也可以找一些有积极民俗意义的节日,打造成大型的系列活动,吸引海外华侨回来观观光,顺便探亲寻根,也考察投资环境。

对外文化传播怎么做?

林伦伦:按我的理解,“对外传播基地”就是通过我们与海外华侨华人建立的这种管道,达到向世界各国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传播中国的声音的基地。韩山师范学院设有潮学研究院,潮学研究院里有华侨华人研究所,我们做了大量的海外华侨华人和大陆侨乡原乡的调查研究工作,黄晓坚研究员的马来西亚华侨口述史调研成果去年还获得了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韩山师范学院现在做的“潮汕文化海外传播”项目,主要做的是潮汕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变异发展的调查研究。我们试图通过田野调查,了解一种大陆的原乡文化究竟华侨所在国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如何,为我们国家的华侨华人工作政策提供一些详细的资料参考。例如我做的是潮汕话在海外华人的生存状况调查。六月底去泰国法政大学参加了一个叫“潮人:从原乡到异乡”的国际学术会议,也顺便做了一些调查。我的报告题目《泰国的潮州话还能讲多久?》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兴趣。其他如潮剧、潮州音乐、节庆民俗等,都是很有趣的调研课题。

张应龙:首先要明确向谁传播?怎么传播?传播什么?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首先要向华侨华人这个对象传播,其次是通过华侨华人这个途径传播,再而是向华侨华人并通过华侨华人向其他外国人传播中国文化、中国价值观和中国故事。当前,可以华文教育为中心启动对外传播基地的建设。推动和整合汕头大学、韩山师范学院等大学的教育资源,在国务院侨办的支持下建立华文教育基地,培养华文教育师资,向东南亚这些对华文教育需求甚殷的地区派出教师,接受海外华人前来学习或进修中文。派遣华文教师可以采取国家和地方一起上的方式,以扩大教师派遣规模,增加本地毕业生就业。通过发展华文教育,可以发展华侨文化,促进向外传播,并产生经济效益。在发展华文教育的同时,加强对潮汕美丽乡村的旅游线路建设,结合华裔青年夏令营活动,为华侨试验区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文化延伸。总之,以发展华文教育为突破口,逐步推进对外传播基地的建设。

[/NT:unLoop]
  • 韩山师范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广东省属本科师范院校,位于享有中国瓷都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市,校园占地面积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1.8万平方米。学校创立于清光绪廿九年(1903年)的惠潮嘉师范学堂,其前身可追溯到宋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潮人为纪念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而建立的韩山书院,是我国第一批、广东第一所专门培养师资的学校,1921年更名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35年更名为省立韩山师范学校,1949年更名为韩山师范学校,1958年升格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升格为本科.......【详细简介】
  • 地址:广东省潮州市桥东
  • 邮编:521041
  • 电话0768-2318783
  • 网址:http://www.hstc.edu.cn/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网站声明 | 申请校园通讯员 | 人才招聘
京ICP备2020047806号-2 | 京ICP证15082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607号
版权所有 线上棋牌平台官方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