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国家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5]。这些都为我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高职院校要围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时代要求,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加快推进教育与技术的融合,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实践,让学生走向能力,走向核心素养。
建立一套基于核心素养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培育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大数据、多媒体、云计算已经为教育的科学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关键是如何在学业测试、综合素质以及职业生涯评价等方面创新、进步。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核心素养这一命题,科学设计学业评价制度,建构以学生为本的绿色评价体系,推动学习评价方式从单一转向多元,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导航“定向”。
第一,在价值取向上要体现核心素养导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职院校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专业、课程指导目标为依据,结合国家、行业、企业的职业资格标准,从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多个维度来设置评价标准,注意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能力与素养,共性与个性,显质与潜质等关系,突出对学生技术技能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查,突出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查,突出对学生批判质疑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突出对学生知识以外综合素质的发展潜力的考查。
第二,在评价内容上要体现棋牌网页游戏平台 特点。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业考核评价,必须摒弃以知识复述、记忆为依据的评价方法,建立一个能真正反映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貌的全面、客观、合理的学习成绩考核方法。要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为依据,推动考试内容与企业运营实际、与新兴技术发展、与企业热点问题相链接,重点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科学界定知识测试和能力考核、智力因素与非智因素、共性能力与个性特长、思维行程与思维向度的比重,引导和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发展。
第三,在评价形式上要体现灵活多样原则。传统的纸笔闭卷考核学业成就的模式,已远不适应现代智慧教育的要求。要大力革新考试考核制度,在评价导向、考试内容、命题形式、考试方式、测试手段上进行尝试和突破。提倡引进开卷考查与面试考核、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查、普遍测评和抽查评估、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学业测评和心理测试等不同方法,检验高职学生学习成效。尝试推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学业测试+操作实务+非学业量表”的综合评价、非学业素养“量表”化评估、基于潜变量模型的学生分类方法等模式,测试学生综合素质,并逐步调整并丰富评价结构,用等级制和学分制逐步取代百分制。要突出测试学生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允许学生将电子书、计算器、笔记本等现代信息工具带入考场,减轻学生大脑死知识、死概念、死公式的储存荷载,更大限度地发挥人脑处理信息的功能,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可获得更广博的知识、更全面的能力和更深刻的价值判断。第四,在组织实施上体现先行先试要求。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原则,在充分论证搞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选择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开展学业评价制度改革试点,及时调整充实、丰富完善、总结提升试点经验,形成评价导向明确、评价目标全面、评价标准科学、评价功能实用、评价方法多元的高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廉依婷 杨大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