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多彩贵州网 西部开发报 记者 冯 蕾
记者:贵州民族大学更名后的第一届党代会上提出“建设国内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您认为应该从哪些具体方面逐步实现这一目标?
陶文亮:办好人民满意的贵州民族大学是贵州人民的殷切期盼,作为民族类高校,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将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系列重要部署,奋力推进国内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建设。我认为可以从“八个一流”来入手,抓紧抓好这一工作:一流的办学理念、一流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一流的学科专业、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术成果、一流的社会服务,培养出一流的人才,积淀并形成一流的学统。
记者:作为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大学之一,贵州民族大学近年来在推动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战略中作出哪些贡献?
陶文亮:1.1951年建校肇始即有民族研究室和民族理论政策教研室,开设“民族政策研究班”轮训少数民族干部;发展至今,“民族学”专业发展成为“本—硕—博”连贯的一级学科,贵州省第一批省级重点学科;民族学硕果累累,在西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学校进而把“大民族类”学科作为全校教学科研的“拳头产品”做大做强。近30年来,贵州民大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六山六水”调查、全省民族识别调查、参编国家民委五套丛书、创建九大民族学会、“水书文献、彝族文献、布依族文献”整理、建立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等11个研究院、反贫困智库建设、参与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名片、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服饰、贵州世居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研究等大选题大项目,各项成果在学界、政界产生重大影响。
2.目前,贵州民大的“大民族类”学科涵盖了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学、历史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新闻学、民族文化传播与产业化、新闻传播社会学、音乐学、舞蹈学、社会工作、美术学、服装与服饰设计、民族民间美术、民族法学、文化产业管理、民族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或专业方向)。学校早期的部分专家在西南联大时即师从费孝通、潘光旦等学界巨擘,学统渊源深厚;现职专家多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院校,并交叉任职博士生导师,学术视野宽广;交流外调的专家在中南、华南部分高校成为本学科领衔学者。目前,全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界的十余位知名专家在校任教,师资队伍中的博士有50后、60后、70后、80后,可谓人才济济后继有人。出版了《贵州民族关系史》、《西南与中原》、《相际经营原理》、《百苗图抄本汇编》、《百苗图疏证》、《百苗图汇考》、《中国面具史》、《民族学纲要》、《贵州各民族简史简志》、《民族理论论纲》、《民族人口学》、《民族政策学》、《贵州民族关系的构建》、《百苗图现代图谱》、《月亮河流域布依族文化研究》、《水书绘画书写艺术》、《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概论》、《民族大辞典》等一批开创性著作;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千余篇,百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3.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已公示立项,我校获得立项11项,立项数位列全省第二;历届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多次荣获一、二、三等奖;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量多年位列全省前列;“民族学”、“法学”等专业被教育权威机构评定为“中国高水平专业(四星级)”。
4.贵州民大“大民族类”学科团队,既重视书斋研究,更关注研究成果的“接地气”,关注理论成果能直接服务于本土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去年6月28日,贵州民大承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之“生态文明与开放式扶贫”分论坛,集中展现了多年来学校培育反贫困智库,支持开放式扶贫的成果;在全省的乡村治理、扶贫开发、传统村落保护、民族村寨建设等工作中都有民族大学的默默支持;学术团队在全省范围内设立了几十个田野调查点,密切联系少数民族地区和各民族群众,成为下情上达的便捷通道。该校“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对贵州武陵山区的7个县、14个乡镇、42个村、30多个专题点展开调研后,提出“新三农”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建议,得到时任中央统战部领导、贵州省委主要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贵州民大创立的反贫困“智库”培育的“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产生了全国影响力。
5.贵州民大“本—硕—博”上百个专业(专业方向)均开设“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课,使历届毕业生都接受党的民族政策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思想的教育熏陶;历届毕业生在省、州、县、乡四级政府担任领导工作后(三个自治州下辖县都出现过县委书记、县长、县人大主任、县政协主席均为民大毕业生的情况),能自觉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为各民族群众做实事、服好务;很多毕业生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和技术骨干,成为本行业的领军人物和杰出人才;建国67年来,贵州始终保持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大好局面。其中,数以万计自愿奔赴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岗位默默奉献的民大毕业生是有相当贡献的。
记者:贵州民族大学在“十三五”期间有何发展愿景?
陶文亮:在“十三五”期间,我校将不断深化改革,解决难题,加快发展。紧紧围绕实施高水平一流民大建设工程,着力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主要有五点打算:
1.调整结构。一是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突出特色学科、发展优势学科、增设新兴学科,构建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着力改造与提升传统学科专业,巩固现有重点学科的优势和地位,继续实施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重点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二是调整师资队伍结构,围绕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补齐工科、商科、医科师资短板。
2.提升内涵。一是着力提升人才培养的“四个度”,即办学定位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领导精力、师资力量、经费安排、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和国际合作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度。以及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政府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二是推出一批服务地方的标志性教学科研平台和重要成果。
3.强化优势。以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和特色研究平台、研究领域为基础,立足传统和优势,提升办学竞争力和影响力。一是深入推进大民族学科建设。进一步整合民族学、法学、中国语言文学、社会学、统计学、民族艺术、民族医药、民族体育等学科资源,建立以大民族学科为统领,各学科相互支撑,跨学科发展的大民族学科群,形成新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二是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黔府发[2015]14号)关于“在贵州民族大学开设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精神,力争“十三五”期间设立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4.彰显特色。坚持打好“民族牌”和“西部牌”,围绕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化多样性特点,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民族类学科群,推动苗学、布依学、侗学、彝学、水学等研究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开展独具特色的苗汉、布汉、侗汉、彝汉、水汉等双语教学,培养民族地区急需的特殊人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上实现特色发展。
5.筑牢保障。一是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构建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治理体系。坚持依法治校,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较大提升;二是加大投入,极大地改善办学条件。尤其是要扎实推进新校区二期建设工程和老校区改造提升工程,进一步丰富图书仪器设备等。
在“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广阔背景下,锐意进取的贵州民族大学将坚持立足贵州、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理念,以民族民间文化守望人与传播者的独特视角,在国际舞台上讲诉多彩贵州的精彩故事。
受访人名片:陶文亮,男,汉族,1962年4月生,贵州金沙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工程机械专业毕业,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863”计划专家。现任贵州民族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