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操作模型
有效的实践教学设计是顺利开展高职实践教学活动的有力保证。在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设计的操作模型中,紧紧围绕实践性思维的生成,立足于“处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性问题”,对实践教学设计中的学习需要系统、教学目标系统、教学内容系统、教学策略系统及教学评价系统进行流程设计,能够发现和解决高职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达到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它由以下四个阶段构成:
前期设计——突出学习差异需求的学习需要分析,以及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设计。
学习需要分析要求高职教师能够根据实践教学和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的停靠点,创设真实的情境和活动,实现高职生有意义的学习;进行教学内容分析,即教师应针对高职生的学习特点,根据教学大纲来进行教学,而不应追求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体现职业技能的实用性原则;进行学生特征分析,即教师应尽可能了解高职生各方面的特征,具体包括其认知能力、初始知识和能力、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等。
高职实践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为真实的情境和活动,以及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的分析。教师应将“实践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教学设计模式。此外,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以实践性问题为引导,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思维,采取相应的方法保障教学目标系统的正常运转。
中期设计——关注真实情境问题的教学内容设计,以及注重合作参与实践的教学策略设计。
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指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习场,教师将创设“处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性问题”,让学生学习和理解,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比如,教师设计的问题应与学生今后在工作岗位中可能面临问题的复杂性相同,其实践教学知识应能满足学生对实践知识的需求和情境性迁移的要求。
基于情境性生成的高职实践教学的策略设计,主张通过让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在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比如可以创设师生参与的实践环境,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参与中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师则积极引导学生从谋求知识技能到身份确立、文化融合的转变,同时以“处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性问题”为核心,将各个阶段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机统整,建立课程实践教学与集中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全程式实践教学模式。
教学评价设计——检验和反馈教学效果效度的重要指针。
教学评价设计强调多元互动的评价理念,关注情境变动对教学评价的影响,具有情境性、动态性、生成性等特征,是一种注重过程、指向发展的教学评价方式,其目的在于促进师生发展、教学改进。实践教学评价必须立足于真实的情境,评价者须依据该情境特征的评价标准,采取与之相匹配的个性化评价方法,对教师、学生及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深入评价,以适应新的评价情境需求。
修改与完善设计——提升教学设计质量的重要环节和步骤。
在高职实践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反馈设计,如若目标达成,则实践教学进入下一阶段;如若目标未达成,则需要启动备用设计方案并加以实施;如若达成但还有待修改与完善,则需要进行再分析、再设计,直到达成理想的教学设计形态后,加以实施并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实践教学。(作者:张俊生 周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