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日常该做的事情做好,把领导布置的任务保质保量甚至是超额完成,把老百姓的需求当成自己的使命去完成。”这是董骞的工作态度,也是这位地铁工程人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诠释。在董骞看来,能够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难能可贵,“我是一个普通的地铁工程人,虽然获得了这个奖项,但从不认为这份荣誉是属于我一个人的。”
书万字手册 扬工匠精神
董骞是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工程学院建筑系2006级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武工院的求学生涯中,辅导员刘颖与董骞的关系亦师亦友,刘颖说,“他一直很有自己的方向和规划,布置的任务都能高效完成,有目标有能力,非常踏实稳重。”
2015年6月董骞入职武汉烽火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任轨道交付部项目经理,近五年时间里先后圆满完成武汉轨道交通地铁3号线、6号线一期、机场线以及8号线一期、二期、三期(军运专线)等专用通信项目建设工作,获得公司2019年度“优质服务奖”、“客户好评奖”和2020年度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
深耕轨道通信项目这些年,董骞说,从一个刚入行的小白到可以独立承接一个大型轨道交通项目,工作压力很大,工期也非常紧张,加班也比较频繁,很难兼顾家庭和工作,非常感谢家人的理解和包容。董骞始终将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践行在自身工作中的每一处,为了将工程抓细抓实,他精心策划了多项劳动竞赛;为了总结轨道通信施工经验,他奔赴外地与项目团队交流取经,回来就细致归纳本地已建成开通的地铁示范站点工艺,历经10余次的内容修改及版本调整后,最终编制出包含上百张规范示意图、近5万字的《轨道交通通信系统安装质量工艺指导手册》。目前该手册已批量印制,被集团轨道业务在全国25个城市的100多个项目中广泛应用,为集团轨道交通项目的通信设备安装工艺提供重要参考。
不吝分享经验 筑造逐梦团队
接到集团参建的武汉轨道交通机场线综合工程申报国家优质工程奖的任务后,作为申报负责人,董骞带领团队收集第一手申报素材,反复踏勘机场线路的每一个站点,收集整理工程现场照片,挖掘提炼项目过程资料,连续半个多月加班到深夜,细心归类、不断完善,最终提交了由500多份文件构成的近3000页的申报材料。初审顺利过关后,国家专家组来到现场复查时,董骞全程组织策划,汇报讲解、现场答疑,最终获得专家组高度认可,助力该项目获得代表着工程建设领域最高荣誉的国家优质工程奖。
作为董骞的同事,工程师杨晓龙说,“带领团队的过程中,他很擅长挖掘我们身上的优点,也会亲自带队新员工从行业小白一步步成长为项目骨干,让我们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我记得董骞在武工院求学期间,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是一个对学习非常认真的学生,也经常帮助身边的同学。”刘颖说。
“我始终保持着一种归零的心态,时刻不忘督促自己学习进步,也很乐意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团队的同事。” 董骞如是说。
积极抗击疫情 扎根复工一线
董骞是湖北天门人,武汉疫情暴发后,他主动下沉支援社区开展防疫工作,向社区捐赠了上千个口罩和近百件防护服、护目镜、手套、面罩等防护用品,用实际行动支援战“疫”;当疫情有所缓解,作为集团在建武汉地铁项目的复岗第一人,编写防控制度,协调复工防疫物资,备案返汉农民工信息,召开视频会议调用集团外地项目的拟用设备,为全面复工复产做好准备;当复工号角吹响,他又率先投身到地铁建设第一线。董骞说,“作为一名预备党员,疫情当前,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尽一份绵薄之力。”
为了抢回因疫情耽误的工期,他科学调度人员与班次,驻扎现场紧盯进度,防疫建设两手抓,用8个月时间拼出了12个月的工程量,更是在试车前组织数倍施工人员连续通宵作战,确保了线路如期开通。董骞说:“看到市民们安全搭乘地铁出行,心里感觉很踏实。”
与细节死磕,只为心中对“工匠精神”的敬畏;与团队相携,只为心中对地铁工程人梦想的追求;与疫情交锋,只为心中对“武汉必胜”的信念。董骞始终坚守在武汉地铁工程一线,曾一天跨越3个省份前往设备厂商协调供货,也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在患有严重类风湿的情况下,每天带着止疼药深入阴暗潮湿的地下区间,与一线施工人员一起攻坚克难,董骞的坚守和付出就像一束行走在城市幽暗地下的微光,默默照亮地铁前行的方向。
(文 字:王晓曦 图片:李佳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