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农业农村部大豆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广东分中心主任、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年海教授应邀到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开展学术交流和“岗岗对接”工作,并为作物学科师生做了题为“南方大豆资源鉴定、基因挖掘及新品种选育”的学术报告。农学院副院长王强教授出席,60余名师生代表参会。报告会由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南方区域高产栽培岗位科学家、农学院雍太文教授主持。
年海围绕高产优质抗逆大豆品种选育、大豆重要种质资源挖掘、成果应用与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交流。结合多年育种经历,他重点讲述了“率先克隆GmELF3基因,揭示大豆适应热带亚热带地区环境的分子遗传基础”、“大豆疫霉根腐病筛选及基因精细定位”、“大豆白粉病的精准表型鉴定与基因精细定位”等项目研究成果,分享了团队建立全国大豆育种体系、高效转基因功能验证实验体系及开展大豆与根际微生物互作研究等方面的科研经验及30余个新品种选育的育种体会。
报告会上,与会师生就转基因技术、杂交育种成活率、成果转化与推广等相关问题与年海教授展开热烈的讨论。雍太文教授与年海教授就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十四五”双方岗位工作进行了任务对接,并围绕南方大豆种业发展及高产示范等产业约束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报告人简介:
年海,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农业农村部大豆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广东分中心主任,致公党中央委员兼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他主持省部级以上资助的科研课题30多项,育成大豆品种38个,其中国审品种16个,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2个,广东省主导品种5个;获得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授权18项。新品种产量水平和抗逆性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部分品种综合性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Molecular Plant、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s、BMC Plant Biology等国际高端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40多篇。其中,率先定位并验证了热带大豆发展的关键基因长童期基因J,揭示了低纬度短日高温地区大豆长童期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大豆适应热带地区的分子遗传基础”成果入选农业农村部《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