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师范学院生物学教学团队始建于1984年,团队依托长白山特有的生物资源,致力于长白山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建有生物学吉林省重点学科、长白山生物种质资源评价及应用重点实验室、长白山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技术高校创新团队,在长白山珍稀濒危种质资源保护与评价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
团队形成了“知识培养、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一条主线、二大平台、三个层次、四大模块”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团队的集体努力下,2014年,生物学学科被批准为吉林省重点一级学科,2020年,生物科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成为吉林省首个参加师范专业二级认证的生物科学专业。团队曾被授予“吉林省巾帼文明示范岗”“吉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吉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吉林省科研创新团队”“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等荣誉称号;拥有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省拔尖创新人才、长白山技能名师、省教学名师等优秀教师。
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团队坚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大思政”育人格局,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建立《生物学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将思政教育渗透到日常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团队精心构建了包含专业综合实验、专业见习实习、专业技能培训、毕业设计、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采取“分流模块式”“导师制”培养方式,根据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使其尽早进入导师科研课题研究、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参加省级、国家级各类专业技能比赛或考研继续深造。团队通过“以学促训、以训促赛、以赛促能”的方式,使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近五年来,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创项目60余项,获得国家级、省级实验技能、创新创业技能、教师教育技能、课外科技作品等学科竞赛奖励共160余项,其中获得专利7项,有2人获得了“省长鼓励奖”,获得市级奖励3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团队将科学研究搬到山野田间,“接地气”的研究成果能够快速转化推广,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团队带头人朱俊义教授,既是学者,又是管理者,作为校长,他勤奋务实,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奋进在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征程中;作为学者,他学养深厚,针对东北林蛙资源的建议保护报告获得省领导批示,研制的刺五加系列果酒,因口感独特,深受喜爱。周繇教授常年坚持在野外考察,34年间克服艰难险阻,不惧酷暑严寒,行程超过25万公里,致力于长白山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研究,被誉为“当代李时珍”“植物学界的东北王”。有“小浆果教授”美誉的顾地周老师利用组培快繁等技术培育四季草莓、软枣猕猴桃、牛皮杜鹃等新品种10余种,已推广2000余亩,助力长白山区农民致富增收。团队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担任企业特派员,为修正药业、玉圣药业、通化长白山药谷等多家企业提供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技术服务,为地方支柱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目前,团队已建成吉林省一流课程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吉林省精品课3门、吉林省虚拟仿真教学项目1个,其中《走进神奇的长白山植物世界》在东西部课程联盟上线,省内外有47所高校选课。近年来,团队获得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团队教师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18项、获得科研经费126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SCI、EI收录34篇,出版学术专著16部,获国家发明专利36项,获厅局级以上科研果奖励39项,建成长白山植物资源和药用植物资源信息库。
心有所念,方能行远。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一个人可能走得更快,但是一群人会走得更远。未来,生物团队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深耕于长白沃土,为社会献智、为祖国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