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第三阶段由陈传伟副校长主持。
首先是教师代表发言及分组讨论情况汇报。五位来自基层教师代表作了主题发言。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张世凭畅谈了二级学院的治理思路。他表示,二级学院要由学校统领的“齐步走”,逐步向学院“各自跑”转变,实现“校办院”到“院办校”的转变,破除“等靠要”被动思想,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不断完善院系治理体系,提高内部治理能力,激发谋发展内生动力、焕发干事业无限活力。青年教师党锐、刘俊伯、刘平平、李玺分别介绍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教学心得、科研团队建设情况和宜宾校区骨干教师的工作状态、教学科研情况。
随后,各小组召集人汇报了小组讨论情况。
大会最后,党委书记严余松作了题为《换思想、强基层、激活力、闯新路,同心同向持续推动全国一流四川引领应用型高校建设》的总结讲话。严书记指出,三个大会的召开,是学校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学校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是认真落实巡视整改、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实际行动,是学校“十四五”开好局的誓师动员。
就如何抓好本次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严余松提出了四点要求:
一是准确把握,深刻认识学校发展的基本逻辑。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甘霖对成都工业学院提出的“全国一流四川引领的应用型高校”的建设目标与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的本质要求、建设应用型本科示范校的内涵要求是一致的,学校的发展目标必须要求与此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和工作要求,也必须找准发展的着力点和动力源。必须要有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必须要有适应、反映全国一流四川引领的应用型高校水平的办学水平。这要求我们从实现全国一流四川引领应用型高校建设目标的高度来深刻认识今天召开三个大会的重要意义和基本逻辑,召开三个大会是学校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必然要求我们通过三个大会,把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能力提升等统筹起来一并考虑,一体推进。
二是统一思想,深刻领会学校发展的理念路径。要实现全国一流四川引领的应用型高校这一发展目标,需要全校教职员工认清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正确认识当前学校面临的问题,凝聚共识,勇闯敢干。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上凝聚共识的问题,这就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当前的基本形势。其次,只有激发基层院系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只有充分发挥基层院系这一学校办学总体系中综合统筹协调节点的积极性主动性,只有不断提高基层院系的整体实力和承接功能,学校发展才有出路,才有未来,才能实现长期持续稳定发展,也才可能是高质量发展。“学校发展只能依托基层院系,学校未来发展的活力只能在基层院系。”将是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得到贯彻落实并长期坚持的基本发展理念。必须牢固树立学校发展依托基层院系这个中心思想,切实做到“放手院系”奠基础、简政放权激活力、依法治校建生态,同心同向齐发展。
三是改革创新,准确把握学校发展的整体关键。学校要紧紧围绕“激发基层院系活力”这个根本和核心,党建引领把方向,牢牢抓住政治建设这个“牛鼻子”,确保学校党委的决策部署、战略意图在基层传达到位、回应及时、落实到位。在政策制定、管理方式、激励导向、育人育才、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办学布局、推动发展的方式、干部管理和任用、工作方法等方面形成依法治校的良好生态。
四是团结协作,奋力营造学校发展的和谐氛围。在“做精机关、做活院系”的总体框架下,建立权责明晰的工作推进机制,同心同向齐发展。要始终坚持“人民为中心”,要有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切实为教职员工排忧解难,解决他们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自身发展、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在师生中形成以“助力学校发展是己任,参与学校发展是光荣”的集体荣誉感,在包容和谐、心齐气顺的校园良好氛围中各尽所能,与学校共奋斗同发展。
严余松强调,学校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期,高质量内涵发展的根本,贵在细节、重在落实、要在坚持。我们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以三个大会的召开为契机,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以更宽视野谋划好教育教学、科技兴校、人才强校工作的路径方法、以更强举措做优三项工作的政策配套,以更大力度抓好三项工作的组织落实,以更大的勇气树立“奋斗、拼搏、奉献”的成工人形象,以更高的自觉构建“团结、包容、厚道”的成工人特质,让我们团结一心、真干实干,以更强信心为建设全国一流四川引领的应用型高等学校而不懈努力。
本次大会的顺利召开,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发展目标,指明了学校今后发展的方向,对团结动员广大教职工,凝心聚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与会教师纷纷表示,要以本次大会为起点,进一步转变思想,凝聚共识,增强互信,团结协作,履责担当,努力推动学校向全国一流四川引领的应用型高校阔步前进!(撰稿:伍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