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概况
西安工程大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基础雄厚、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等学校,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校。学校现有金花、临潼两个校区,占地约108万平方米,设有15个教学单位。现有实验室13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四主体一联合”校企合作共建新型研发平台4个,学校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32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个,省部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9个,陕西省科技厅、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1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6个,省级科技团队6个,教育部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级创新创业基地1个。学校历经10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纺织、服装为特色,工、理、文、管、经、法、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校。学校现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高校、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高校,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其中研究生3300余人,本科生17000余人。
学校于1928年开始培养本科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学士授予单位,1984年第二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1年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4个。陕西省一流学科1个;学科评估B类学科1个,C类学科4个;专业学位评估C类领域2个;全球排名前1%学科1个。陕西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1个,省级优势学科3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1个,省级一流学科1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省级教学团队19个,省级精品课程及资源共享课程31门,省级在线开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相目2项,省级新文科研究与实践相目2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8个,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4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5个。学校办有面向全国发行的学术期刊《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和《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学校现有教职工1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00余人,博士、硕士生导师649人。拥有以姚穆院士、院士工作室首席科学家等国家级专家学者领衔,省级专家学者、团队为核心的一批优秀师资力量。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院士工作室首席科学家5人,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10余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陕西省特聘专家、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省教学名师等省级专家学者百余人。
近年来,学校承担省部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87项;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63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奖1项;出版教材810余部,获得省部级优秀教材37部;承担国家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创新项目27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13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26项,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3781篇。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学校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19所海外高校开展双学位联合培养。近年来,选送赴国外交流或参加双学位联合培养学生500多名;教师出国进修、交流400多人次,邀请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访问900多人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项,承担国际科研合作项目30余项,主办或承办“中国国际毛纺织会议”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40余次;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交流,举办“国际青年导演交流会”“中巴经济走廊文化大篷车西安段”活动,成立“陕西省教育统计数据研究中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等。
学校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秉承“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办学传统,践行“厚德弘毅、博学笃行”的校训,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和“崇真尚美、经纬天下”的大学精神。近年来,先后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绿色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称号,连续多年获“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学生参加科技文化活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720余项。
二、艺术类专业概况
学校艺术类专业始于1985年服装设计专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多层次、多规格、多学科、艺术与工程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包含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美术学、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服装与服饰设计(中外合作办学)、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11个本科专业。
目前,艺术类有1个一级学科和1个专业学位类别可招收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分别为设计学(学术型)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其中艺术硕士下设广播电视、美术、艺术设计3个专业领域,毕业后授予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此外,我校艺术类所有专业均可推荐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学校现有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培育一流学科、省级一流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已成为西部最有影响力,集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特色学科专业群,详见下表:
学校重视学术交流,多次参与国家“多彩中华”国际文化交流项目,举办了中韩服饰文化研讨会、国际青年导演交流会、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连续四年获得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授予的“中国时装设计育人奖”、“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和“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优秀指导教师奖”等多项大奖,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长期的办学中,学校积极探索实践艺术教育与工程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养及创新意识。艺术类学生在时装设计大赛、职业模特大赛、包装创意设计大赛等国内外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
三、专业介绍
1.设计学类(含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美术学、动画和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按大类招生,统一按设计学类录取,入校后根据学生个人意愿,结合各学院专业设置情况再确定具体的专业。设计学类按艺术类招生,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艺术学学士学位。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服装行业发展需求,具有服装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产品设计与研发企划等方面的知识和实践能力,艺工结合,具有较好的行业认知和国际视野,具有分析和解决服装领域相关设计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外语及服装领域计算机知识应用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学习期间学生将通过艺术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基础训练,具备专业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能够从事服装设计、品牌策划、产品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集于一体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服装设计应用型专业人才。本专业设置了时装设计、针织服装设计、时尚形象与陈列设计、服饰品设计、内衣设计和并行的卓越设计师计划。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视觉设计时尚行业综合设计的需求,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艺术设计思维、扎实的平面设计操作能力,艺工结合,掌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和创造思维能力,掌握较强的视觉传达设计能力和相关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能力的创新应用型专业人才。主要课程有图形设计基础、文字设计、版式设计、插图设计、视觉品牌形象设计、书籍形态设计、包装设计、信息可视化设计、招贴设计、用户界面设计(UI,User Interfae)、交互设计与用户体验、设计媒介与技术、VI设计(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环境设计专业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环境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和创造思维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具备较强的艺术设计及研究能力,并具备一定实际应用能力,能从事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领域工作以及满足本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专业人才。本专业是陕西省一流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