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加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总结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第二期青马工程培养工作,不断提升青马班培养质量,推动学校各项工作高质量开展,11月12日,以“青马领航,挺膺担当”为主题的青马工程培训班交流研讨座谈会在北校区行政楼313会议室成功召开。学院党委书记刘丽波、党委副书记邢琪、纪委书记董磊、党委委员、副校长孙刚凝、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孟南,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团委负责人,各二级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团总支书记,青马班导师代表和青马班学员代表近40人共同参会,会议由党委委员、副院长孙刚凝同志主持。
【座谈会现场】
【党委书记刘丽波讲话】
会上,刘丽波同志认真听取了各项汇报指出,青马工程是党交付给共青团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是确保党的事业希望发达后继有人非常重要的一项政治工程。刘书记代表学校党委,向所有参与和支持“青马工程”的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刘书记表示同学们青马的学习中品味到了真理之甘,追寻到了信仰之源,锻炼了品格,提升了自我增长了才干。在理想信念、政治素养方面得到了明显提升,从同学们身上看到了明显的变化,向在各位学员在青马班学习中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诚挚的祝贺,同时对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第二期青马班同学提出了三点期望:
一是坚持思想淬炼,做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希望大家以青马培养为起点,要继续学理论、强信念,强化理论武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个人理想融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信仰坚定如山的新时代青年,勇毅前行。
二是坚持实践导向,做自觉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锻炼人才的最好的课堂。希望各位学员积极的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到基层,深入群众,不断的了解国情、民情和社情,同时要积极投身学校高质量发展大局,充分发挥“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引领校风、学风建设,带动身边的同学,做自觉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三是坚持学好技能本领,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能力素质,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积极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将专业学习与首都发展、社会发展相结合,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成为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最后刘书记感谢学员们给学校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并强调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师生为中心,同学们在校期间的学习成长是学校最重要任务,鼓励同学积极反馈各项意见,以便学校更好的服务同学们成长成才。同时学校将建立成长档案,追踪好青马学员的后续发展。也希望同学们今后走向社会以后,能够返回学校,带动好更多的学弟学妹,成为更优秀的人。勉励同学们牢记青马精神,祝福同学们有更好的发展。
在交流研讨环节党委副书记邢琪、纪委书记董磊、党委委员、副校长孙刚凝、党委宣传部部长孟南,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程铮、院长牛利坡、青马班青年导师代表张正玉、刁宏宇、张雯迪、各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团总支书记纷纷围绕如何做好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青马工程建设,如何系统谋划第三期青马班开展进行了交流研讨。老师们从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好“青马工程”这个思政教育大平台的作用,发挥好青马学员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做好优秀典型案例的宣传,更好发挥青马导师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青马工程整体性谋划和系统性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第三期青马班的成功举办提供了重要指引。
会上,校团委书记张力展同志汇报了第二期青马班的开展情况。青马班学员张文浩、张紫琪、潘嘉柠、贾富茸、王世如等代表围绕青马班学习体会和校园生活的意见建议,进行了交流发言。
王世如同学谈到:青马班的学习经历更是让他有了显著的成长和变化。通过专家讲授和实践感悟,增强了“四个意识”、坚定了“四个自信”,做到了“两个维护”,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更加牢固。
张文浩同学谈到: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重要理论,参加学校组织实践活动,让我领悟到马克思主义深刻的内涵和伟大的力量,在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时,能够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清晰的思维。
张紫琪同学谈到:从参观民族文化宫,到清华大学观赏优秀现代京剧剧目《石评梅》、从北京大学校史馆,再到北大红楼,仿佛与革命先辈们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深刻体会到了家国情怀的厚重,更加坚定了为国家、为人民贡献力量的决心。
贾富茸谈到:通过与青马优秀同学的交流和实践锻炼有非常大的收获,锻炼了扎实的写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非常感谢青马班的平台和给予的锻炼机会。
【青马学员代表发言】
本次座谈会的成功召开,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青马工程”的深入推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思路。校团将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进一步完善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青马工程” 培养体系,努力打造具有劳职特色、时代特征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品牌,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