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湖北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周峰带领研究生处(学科建设办公室)、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负责人以及展陈策划人员,前往设计类研究生培养单位检查2025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创作(设计)进展情况。本次检查汇看采取走访、汇看相结合的形式,深入了解设计类研究生毕业创作的题材、形式、进度、预期展览效果以及面临的困难与问题,针对如何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毕业创作(设计)质量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届设计类研究生毕业创作(设计)整体以“跨界融合·数字赋能”为核心,通过多元的主题与前沿科技,展现出设计类研究生人才培养定位、发展策略以及培养模式的创新。
工业设计学院成立了专项研究生毕业工作小组,根据学校要求召开多轮毕业设计推进会,通过阶段性汇看检查,明确毕业工作任务节点与质量标准。各导师全程跟进指导研究生完善设计方案,围绕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五大核心产业,确定智慧出行、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社会服务、生态文明、文化创意等6个创作方向,以问题为导向、成果产出为绩效,发挥设计学科的交叉性、面向地方产业,真题真做,推动研究生毕业设计助力社会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
时尚艺术学院提出“A7管理模型”,强化导师与学院的双层督导机制。通过层次化、系统化的管理架构,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2025届研究生毕业设计以“红钢城”为主题,聚焦武汉工业文化遗产的时尚转化,将钢铁意志与生态美学融入研究生毕业创作中。作品涵盖服装服饰设计、纤维艺术设计、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三大方向,通过系列成衣、数字化工艺实验及理论文本,构建起可穿戴的“工业记忆”。
环境艺术设计学院以双导师制指导模式,对38名研究生毕业创作指导实施全流程质量监管,并形成一生一册的研究生指导档案。基于环艺学科专业发展的历史积累,研究生毕业设计长期与课题关联,聚焦“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文化传播、美育浸润”等四大主题,毕业设计创作积极回应公共空间活化、文旅融合等社会需求。
视觉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定位于探索技术赋能与设计表达跨界融合,作品覆盖视觉传达、科技图像研究与摄影艺术三大研究领域,以技术驱动设计创新,优秀传统文化题材(29件)、艺术与科技(10件)、人与自然(9件)等;通过AIGC生成式图像、AR/VR虚拟交互、多感官艺术装置等前沿技术贯穿设计创作,重构传统文化的现代视觉语言。同时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的“数字转译”,推动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手工艺术学院研究生创作方式多样,涵盖了传统手工拉坯、现代3D打印技术以及综合材料实验等。既有对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也融入了当代艺术观念,展现研究生独特的艺术思考和表现风格。导师采用灵活的管理方式,既注重学术指导,又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按照学校要求定期组织讨论与反馈,确保创作方向的正确性与创新性。
创新学院实施阶段推进导师督导机制,研究生毕业创作以“战略导向、技术跨界、机制创新”为核心,构建了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融合的毕业创作生态。如《鄂洛云驿》《堤街焕新》《楚泽绮梦·交互之域》运用Arduino传感器与新媒体交互,《风痕》整合压力传感与动态视觉生成,作品融合参数化设计、生成式艺术等前沿技术,形成“技术赋能艺术”的创新路径。
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毕业设计以“技术实验为基、批判思维为核、公共价值为向”构建了实验探索的创作体系。本届9名研究生毕业作品不仅彰显个体艺术语言的突破,通过技术赋能,探索实现研究生毕业创作的主题性、实验性、批判性。
周峰校长肯定了现阶段研究生毕业教学工作,并对后期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一是强化过程指导,构建精准帮扶机制。针对研究生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的瓶颈问题,为研究生提供学术支持、资源配套到位。二是压实导师责任,筑牢质量管控防线。强调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应正确履行指导职责,提升研究生的毕业创作(设计)水平;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三是彰显学科优势,创新成果呈现范式。各培养单位要以毕业创作为抓手,注重在毕业创作(设计)中体现学科特色与差异化,创新表达方式和展陈手段,突出学科亮点。
研究生处处长尹传垠在交流中表示,本次汇看不仅是研究生教学成果展示,更是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阶段性检验。后期各培养单位应进一步推动跨学科合作,深化校企联动与社会服务,加大行业导师、产业教授参与研究生人才培养各环节力度,构建兼具学术深度与社会价值的设计类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段理副处长在汇看期间,根据学位法相关要求着重对研究生学位授予资格审查、学位授予环节等事宜做政策性解读。
从汇看检查结果上看,各研究生培养单位高度重视研究生毕业教学工作,积极完善本单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做好进度把控细节工作。研究生创作(设计)主题积极向上,关注现实,服务社会。接下来,各培养单位要进一步建立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完善质量追溯机制、打造特色品牌项目等,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作者:柴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