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战略背景下,“共富工坊”作为浙江创新实践的重要载体,已成为激活乡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路径。然而,西部民族地区因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差异等因素限制,“共富工坊”的推广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将浙江经验因地制宜地嵌入西部,成为东西协作的关键课题。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管理学院师生团队开展了一项关于“共富工坊”东西协作模式的调查研究。该团队在黄筱怡、王芷若、邵莉娟等老师的指导下,对浙江省11个地市的318个“共富工坊”进行了系统调研,围绕产业带动型、村企共建型和文化传承型三种典型实践模式开展了深入探索,并重点选取了“清隐山居”、“小河坑文创园”、“喜曼蓝富”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工坊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赴新疆、内蒙古、青海等西部民族地区开展对比调研。
为进一步助力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团队借鉴浙江经验,选取青海“女儿绣”非遗工坊开展创新实践。通过采取成立“浙”青缘非遗工作室,推动四方帮扶协议签订,引入浙江企业资源,建立标准化生产流程,开设“非遗传承班”培养复合型人才等实践举措,实现“女儿绣”非遗工坊销售额的突破,带动150余名当地妇女就业,人均月增收超过1000元。
该研究成果已获得青海省甘都镇当地政府的认可,并计划在新疆、内蒙古等地进一步推广。研究团队负责人雷慧芳表示:“共富工坊的核心在于因地制宜,既要借鉴浙江的成功经验,又要尊重西部地区的文化特色和产业基础。未来,我们将深化一地一策的精准帮扶模式,助力更多西部乡村发展。”
随着东西部协作的深入推进,这一模式有望为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提供可复制的范例,推动共富工坊建设在西部落地生根,让乡村发展更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