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星空体育
所在地区:类型:性质: 本科 211,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点击进入南京师范大学官网》

历史沿革

南京师范大学

一、校领导班子部分调整

1991年6月,省委决定,谈凤梁任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吕炳寿任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臻中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免去冯世昌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的职务,保留正校级待遇;免去归鸿南京师范大学校长的职务, 保留正校级待遇;高校工委同时决定,增补谈凤梁为中共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常委,冯世昌、归鸿仍为党委常委。党委工作由王球主持,蒋孟平为常务副校长。1992年12月,省委决定,王臻中任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免去副校长职务;陈国钧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免去张伯荣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职务。至此,中共南京师范大学党委由王臻中担任书记,王球、吕炳寿同志担任副书记;南京师范大学由谈凤梁担任校长,蒋孟平、屠国华、陈国钧担任副校长。

 

二、校庆90周年

为筹备校庆90周年,学校专门成立了校庆筹备委员会。在筹备过程中,确立了90周年校庆的日期为1992年9月10日。经广泛征集和反复讨论,确定了我校校歌和"严谨、朴实、奋发、奉献"的校训。在校庆前夕,校史编写组编 辑出版了20万字的《南京师范大学大事记》(1902--1990)。校报编辑部编辑、出版了30万字的记实、回忆文集《随园沧桑》,电教中心拍摄了校史纪录片《春华秋实》。

 

经过全校师生一年多的紧张而周密的准备,1992年9月10日,南京师范大学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在五台山体育馆隆重召开。大会由主持党委工作的王球副书记主持,谈凤梁校长在大会上讲话。江苏省委沈达人书记、南京市委顾浩书记应邀出席大会并讲话,国家教委师范司高师处处长林奇青代表国家教委宣读了贺词;其他相关单位也来人来电表示祝贺。这次庆祝大会以及学校一系列校庆活动,《新华日报》、《扬子日报》、江苏电视台、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均予以报道。

 

 

 

在改革开放中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

自1984年改办师大以来,学校党政领导团结广大师生员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中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充分发挥多方面的优势,在教学科研管理方面不断深化改革,学校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办学规模有了长足的发展。学校初步形成了具有10个学生层次,6种教育形式,5条经费渠道的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办学的新格局;拓宽了专业范围,1992年共有全日制本科专业25个,专科专业7个,成人高教专业36个,自学考试主考专业6个;博士授权点4个,硕士授权点28个;新设了金陵女子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电化教育系、留学生部、理化实验中心和计算中心等;通过联合办学,先后成立了第二附中、扬子附中和第二附小,并使附属幼师重新划归我校,还与解放军83470部队共同组建了学生军训基地。

 

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新建近30座教学、生活、服务用房,房产总面积增长46%,其中教学实验用房29237平方米,学生宿舍10560平方米,教工宿舍23574平方米,食堂浴室6482平方米。图书固定资产增长近2.5倍,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增长2倍。教师的住房和工资待遇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教师队伍的素质得到了提高。高职教师的比例由改办师大前的15%提高到近30%,初职教师比例由38%下降到16%。具有研究生毕业学历的教师比例已达25%以上。教师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教授的平均年龄由79岁下降到58岁,副教授由62岁下降到52岁,一批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晋升了高级职务,成为学科带头人。

 

教学计划整体优化,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实践课由占总学时的6.7%提高到12.9%,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门数分别达到54门和459门,集中教学实习时间由6周延长到8周,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和劳动教育先后列入教学计划。学校还开设了"三字一话"、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艺术教育等,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适应能力。几年中由师大教师主编并公开出版的教材达500部,其中一些获得过国家级或省级奖励。

 

科研体制得到创新,科研成果喜获丰收。在坚持搞好基础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的同时,积极地面向企业、社会和市场寻找课题与经费,不失时机地开展高新技术研究。改办师大以来达八年中新增省教委重点学科15个,省重点学科2个,重点实验室1个。科研经费总投入1350.4万元,1992年科研经费投入比1985年增长2.6倍,应用科研项目比重由1985年的44%上升到67%。承担了国家"八六三"高技术、"八五"科技攻关、攀登计划、火炬计划等高新技术研究项目。通过科研成果鉴定113项,获国家专利18项,公开出版专著800部,发表论文近7000篇,其中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120多篇,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级政府部门奖91项。

 

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学校先后与美、日、澳、俄、韩等5个国家的9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与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共同培养博士研究生。八年来接受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5名留学生来校学习,成为国家教委在全国设立的两个来华留学生语言培训基地和开办留学生汉语言文学学士专业的院校之一。派遣了159名教师出国学习、进修、讲学,目前已有122名学成回校,对学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香港华夏基金会、香港耀中教育机构、日本丰田基金会等建立了联系,独立承担委托项目或合作开展教育课题研究。设立了 由港台和海外爱国人士出资的朱敬文奖助学金,树人奖学金和华藏奖学金。接受华夏基金会和邵逸夫先生的资助,建立了华夏教育图书馆和逸夫教育馆。

 

 

 

改办南京师范大学

 

为了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更好地适应江苏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南京师院多次向省高教局提出改办南京师范大学的申请,在多方的努力争取下,申请终于获得批准。

 

1984年1月28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同意将南京师范学院改办为南京师范大学的批复》。

 

1984年2月4日,《新华日报》和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报道了这一消息。

 

1984年2月7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在"苏宣字[1984]26号"文中通知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南京师范学院改为南京师范大学,领导干部的原任职务自然生效。

 

1984年2月25日上午,学校举行南京师范大学挂校牌仪式。

 

1984年2月25日下午,学校在五台山体育馆隆重举行南京师范大学成立大会。全校师生员工6000多人、在宁校友1700多人参加了成立大会。参加成立大会的有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惠浴宇,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和市委领导顾秀莲、孙颔、辛少波、宫维桢、汪冰石、华诚一、陈敏之等同志。大会由归鸿校长主持。顾秀莲省长宣读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将南京师范学院改办为南京师范大学的批复》,并讲了话。党委书记冯世昌代表党委和行政在大会上讲话。在讲话中,他提出了办好南京师范大学的思路,并首次正式提出"把我校办成全国第一流的高等师范大学"的奋斗目标。

 

 

 

在恢复整顿中发展(1977--1983年)

文革结束以后,1977年3月中共江苏省委派宫维桢来南师任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同年9月,省委派杨巩来院主持工作,任院革委会主任、党委第二书记,1978年1月改任党委书记。在这段时间内,学院从思想上、组织上、工作上进行恢复整顿、拨乱反正工作,把工作重点切实转移到教学、科研上来,为以后学校的改革和发展,铺平了道路。

 

1977年3月,学院党委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省委三届九次全会的精神,在全院开展了一场群众性?quot;揭、批、查"运动。同年10月,在"揭、批、查"运动的基础上,南京师院根据省委指示并作为省属高校整党整风试点单位,于1977年6月开始,由点到面,自上而下地进行了整党整风运动。

 

首先,全面清理、复查"文革"以来的"冤、假、错"案。为在"文革"中受到冲击和遭到迫害的干部、教师、职工和学生进行平反,恢复名誉。并进一步落实了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

 

1977年5月31日,学校为在"文革"中迫害致死的原党委副书记李敬仪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并举行了吴天石、李敬仪的骨灰安放仪式;

 

1978年2月,为1976年清明节前后参加"南京事件"的学生平反;

 

1

校徽、校训

联系方式

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文苑路1号
邮编 210023
电话:025-83720759

高校搜索

【院校查询】
院校名称
      地区
      类型
院校性质
【具体专业查询】
专业名称
专业大类
专业小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