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建创业时期(1971年——1978年):一段艰难而充满激情的岁月
1971年5月16日,西藏自治区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发出“关于恢复西藏民族学院若干问题纪要”,决定恢复以前撤消的西藏民族学院,将校址从陕西迁回西藏。同年7月,西藏民族学院党委成立了“西藏民族学院迁址筹建处”。9月,在西藏林芝县八一新村选定校址。
1972年5月3日,西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批准了“西藏民族学院总体规划”。1973年5月,校舍房建工程正式开工。1974年12月3日,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西藏民族学院继续在陕西咸阳办学,西藏林芝筹建处改为“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属地级事业建制,于当月任命组建了分院党委。分院党委在“边迁校、边建设、边办学”的思想指导下,制定了“根据西藏建设需要,在生产实践中培养人才”的办学方向。同年,由西藏民族学院(咸阳)迁来了首批学生:农学65人,牧医61人 ,并在全藏首次招收兽医专业3O人,果林专业39人,商业会计专业17人,工业会计专业23人,工商会计大专班25人,藏族干部文化补习生22人。到年底,在校生达282人。1975年,又从西藏民族学院(咸阳)转入技工专业班一个40人,农业会计大专班一个14人、商业会计大专班一个30人,会计班一个14人。至此,计划搬迁的西藏民族学院有关专业转移完毕。
1978年校舍第一期工程建成,建筑面积31440.79平方米,其中教室3098平方米,实验室774平方米,图书馆774平方米,办公室1410平方米,家畜门诊所684平方米,学生宿舍5919.6平方米,教职工宿舍6261平方米,温室1190平方米,附属小学456平方米,以及大礼堂、卫生所、托儿所等。当时共有在校生524人,其中藏族及其它少数民族学生占总数的77%。教职工420人,其中教师120人,包括第一批援藏教师3人(徐凤翔、任宪威、刘永椿)。设有农学、畜牧兽医、林学、农机水电、财会5个系、9个专业、预科部及化学、物理、生物、金属材料四个实验室。图书馆藏书5万册。
一串串数字背后,是农院筹建者付出的心血和汗水。那是一段每一位农院人都不会忘记的艰苦岁月,筹建者们在黄沙漫卷、满目苍凉的沙石滩上选校址、建校园、造菜地、开果园、筑围墙、搞绿化……他们肩扛手提、挖石运土,如春蚕吐丝、春燕衔泥一样,硬是在尼洋河畔的乱石滩上,建起了一所初具规模的高等院校;他们师生同劳、男女同工,克服了重重困难、顽强奋斗、不知疲倦,有的在筹建工作中负伤,有的甚至永远牺牲在了工作岗位上……这种“吃苦耐劳、不怕牺牲、自力更生、苦干实干、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革命加拼命精神,凝结为“筹建精神”,是“老西藏精神”在学院的具体体现,为农牧学院留下了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巩固发展时期(1978年——2001年):一部奋进而充满诗意的篇章
1978年4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正式更名为“西藏农牧学院”。9月4日,学院隆重召开成立大会。从此,西藏第一所,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所具有首批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理工农业院校在西藏诞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院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继续发扬筹建精神,进一步绿化、美化校园,加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力度。1979年,学院自己动手设计施工建造了教学实习水电站。1985年,建立了高原生态研究所和3569平方米的教学实验大楼,购进各种大中型教学仪器、设备500O多台,装备了33个实验室。1988年建成一座面积4000平方米的图书馆。1991年,原国家农牧渔业部投资修建的干部培训中心落成。随后,农牧学院又先后建起了电教中心,扩建、完善了原来粗糙简陋的工厂、农场、牧场,果园、苗圃等,教学、科研条件大为改观。经过一段时间的拨乱反正,学院工作重心集中到了教学方面。1985年,学院根据西藏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确定了“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和“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办学方向,重新调整了专业设置,将农机水电系改为水利电力工程系,撤消财会系,将预科部改为基础教育部。1984年,中央召开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国家农牧渔业部、林业部、水利电力部和西北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南京林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对口援助西藏农牧学院办学。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从农业部、水利部、原林业部引进了一批专业干部到学院工作。同时,学院在加大以教学为中心的基础上,科研工作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学校工作走上正常发展轨道。
为加快西藏农牧林水电科教事业的发展,配合自治区实施“科教兴藏”、“科教兴农”战略,农牧学院党委对学院的发展进行了重新定位:农牧学院必须面向西藏这个特定的环境,把教育与大农业这两个战略重点结合好,培养出西藏大农业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持面向西藏农业,面向西藏农牧区,面向西藏农牧民,坚持为西藏的农业现代化服务;努力发挥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
学院党委带领全院师生员工因地制宜、深入细致地开展各项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宏观办学机制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四大系统工程,即完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了把德育放在首位的高起点、低重心、重实效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拓展了“内引外联”的兴校强校路子;进一步加强了党的建设工作。
在教学工作上,师生逐步树立了改革发展观、大农业观、新农牧区观、复合型人才培养观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学校按照“强基、改老、拓宽、创新”的思路,调整优化了专业结构,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充分利用内地兄弟院校大力支援的机遇,通过援藏教师的“传、帮、带”和“送出去、请进来”,鼓励在职自修,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
在科研工作上,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转变观念、调整科研方向,学校的科研工作实现了从“自发、封闭型”向“主动、开放型”转变;从“单兵作战”向“合理组配、群体攻关”转变;从“单纯为科研而搞科研”向“面向农牧林经济发展找课题、搞科研”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