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重点实验室依托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轨道交通材料制备与加工、结构表征、性能评价与服役行为等作为重点,在轨道交通材料研究领域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多年来为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依托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和焊接专业分别在1989年和1995年被评为铁道部重点专业(全路唯一材料类重点专业)。基于在国内突出的优势和雄厚的研究基础,辽宁省科技厅于2008年批准建立辽宁省高等学校轨道交通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
1,主要研究方向
本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轻量化车体材料、制动摩擦材料、高强韧性合金钢、表面工程。这些方向的设立主要取决于我们的研究基础,也符合铁路运输的高速化和重载化,以及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的建设的要求。根据铁道部提出的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发展思路,轨道交通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以轨道交通车辆进口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为主要目标,深入研究材料的成分、组织与性能的关系,力图从微观组织结构层次阐述其宏观服役性能的作用机制,提出材料国产化的技术方案。与此同时,根据我们在多孔材料领域的长期研究积累,大力开拓自主创新工作,争取在闭孔泡沫铝材料在轨道交通车辆中的实际应用中实现突破。
2, 学术团队建设
本重点实验室在多年的共同工作中,逐步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基础扎实、成果丰硕的研究队伍。这些教师毕业于各大重点高校或中国科学院,多数有海外留学的经历,拥有博士至少是硕士学位。他们以发展我国铁路事业为己任,奔波于我国各大铁路工厂和铁路局之间,从现场找课题、从使用单位找问题,通过实验室的研究,实实在在地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创造了经济效益。在学术研究方面,他们的研究水平也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本重点实验室在国际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直处于学校的领先地位。今后5年,本方向将以塑造70后学术带头人为主要目标,给年轻的教师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承担更大的责任,促使他们快速成长,并成为国内轨道交通关键材料行业的新领军者。
3, 研究成果
本重点实验室以课题申报为龙头,以获得切实的研究成果为目标,高度重视专利的申请,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摈弃盲目发表论文的不良倾向。近年来重点实验室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承担的地方政府和铁路系统科研课题100多项,合同总金额超过1000万元。鉴定成果2项,获得省自然科学2等奖1项,高校科技发明奖2等奖1项,授权专利1项,申请专利2项。本重点实验室研制的高速铁路粉末冶金闸片是我国唯一通过300公里试验的产品,自主研制的闭孔泡沫铝是我国尺寸最大的产品,已经转让给企业。实验室研制的金属复合管已经在企业生产,将大批量运用于列车的刹车风管道。我们研制的多孔银也是世界唯一的采用腐蚀方法获得的样品,在催化、电极、抗菌、过滤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成功地制备出多孔钛,可以用于骨植入或电极等场合。
4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包括本学科的学术交流和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术交流工作做的比较好:每周都有学术报告,对所进行的报告内容进行非常严格的讨论,促使每一项工作做得更好;在各个课题之间也进行各种讨论,以便集思广益。今后我们并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学术交流:
5, 基础条件建设
作为铁道部重点专业,本方向点在隶属于铁道部期间,有着较多的资金投入,设备条件在铁道部部内是第一流的,在辽宁省也名列前茅。但自2000年划归辽宁省地方管理以来,本专业的新设备投入几乎停滞,而老设备不断老化、损坏。与此同时,国家通过211工程、985工程等项目,对重点院校的投入快速增大,这些学校的设备条件得到显著提高,这些新的情况对本方向点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将积极争取学校和上级政府的支持,在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分析手段方面优先投资,形成从宏观到微观乃至原子层次的先进分析能力。学校通过日元贷款项目,新购一台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一台多用途X射线衍射仪;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学科建设专项资金购置原子力显微镜、超景深三维数码显微分析系统、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此外,我们将围绕制动摩擦材料、轻量化车体材料和低合金高强度钢及表面工程,积极配套建设和完善相应的材料制备与加工设备;在条件成熟时,争取社会资金,建设相关的中试车间,以便更好地将我们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新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