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山东民俗学会会长刘德龙研究员应齐鲁师范学院邀请,在章丘校区学术报告厅,为第二届书香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做了题为《风近邹鲁——齐鲁之邦的文化民俗与非遗》的首场学术报告。同时邀请到的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诸城古琴传承人王笑天、张传美、赵英宏等古琴艺术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玉华教授,副院长李良斋教授,各系(院)党、团负责人及师生代表300多人聆听了报告会,李良斋副院长担任主持人。
刘德龙研究员现任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生导师,对齐鲁文化及山东民俗有着深入而丰富的研究。本次学术报告主要从山东省省情和山川地理区域文化概况、文化特点、民俗及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典型民间艺术等方面展开,系统盘点了齐鲁文化,深刻解读了山东民俗。他指出,山东历史上形成的民俗文化与齐鲁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鲁传统文化对山东人的性格与人生也有着传承久远、深入灵魂的影响。报告会现场气氛活跃,在座师生显然已被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与民俗文化深深吸引,兴趣盎然。
之后,古琴艺术家王笑天为大家附加了一堂山东诸城派古琴艺术讲座。古琴艺术是继昆曲之后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二个中国文化门类,早在唐中期,齐鲁派古琴就是全国五大流派之一。诸城派则是其中主流、重要的一脉。“诸城派古琴具有浓郁的山东地方特色,直接、率真、厚重,就像山东大汉。” 王笑天说。“我理解的诸城派就是‘用古琴说山东话’”。讲座中,王笑天及其学生张传美、赵英宏分别演奏了《阳关三叠》、《长门怨》、《平沙落雁》等诸城派代表琴曲。琴风和雅古逸,清微淡远,如一泓清泉,穿越千载齐风鲁韵,浸润滋养着当代师生的心田。
王玉华院长在报告会后总结指出,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底蕴深厚,丰富多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何传承、如何发挥、如何创新,则是留给我们每一位齐鲁传人,尤其是青年学子的课题。
本次学术报告作为齐鲁师范学院第二届书香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首场报告会,旨在通过齐鲁文化进校园,丰富校园文化底蕴,提升师生综合素质,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教育。以齐鲁文化为鲜明特色的书香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在全省高校当中还是少有的。接下来学院还将安排十余场系列报告会,30余项书香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项目,积极弘扬齐鲁文化优良传统美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实现中国梦——伟大民族复兴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