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中将高速铁路与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突破”。十八大报告同时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中国近代铁路管理与教育的发祥地,作为交通行业与首都区域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在为我国建设综合运输体系特别是加快发展轨道交通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同时,在培养拔尖人才方面做了可贵的探索与实践。本期周刊,聚焦北京交通大学面向大工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这是无线通信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
“高速率的传输究竟可以支持多高的移动速度?”
“在时速350公里的高铁运行过程中,通信是可以保证不掉线的,那么再高一些的速度呢?到底多高的速度是极限呢?”
在无线通信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心中,这一个个问题同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理一样令人着迷,值得有人前赴后继地去探索。
在北京交通大学,这所为我国建设综合运输体系特别是加快发展轨道交通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贡献的高等学府里,一个个青年学子就在对这些问题的“痴迷”中、探索中,不断成长成才。
青藏铁路克服了高原缺氧、高寒冻土等困难创下了世界高原铁路之最;4亿吨年运量的大秦线改写了重载铁路运输的历史;350公里每小时的高速铁路成就了“中国速度”,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BTC系统成功开通运营……几乎每一步中国铁路的重大发展都凝聚着北京交通大学学子的智慧。
同学们说,北京交通大学的科研与人才培养环境很特殊:这里讲求速度和“加速度”;这里既放眼国际一流,也强调脚踏实地。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说,“培养创新人才是十八大报告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最主要方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特色型大学必须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与国家重大需求对接,要通过科研开发和社会服务来建功立业、培养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拔尖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从厚基础开始
有这样一个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一些城市正竭尽全力,投入巨资,多修道路、控制车辆及其行驶方式,寻求交通拥堵的破解之法。然而,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一些大城市甚至出现“路通到哪,车堵到哪”的怪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如果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单纯依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方式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效果有限。”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及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高自友认为,“应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研究城市交通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内在机理,加强交通科学基础研究,发现制约交通系统的基本规律,促进交通科学与交通技术的协调发展,使交通工程实践立足于更科学、更有效的基础上。”
高自友教授的观点讲出了很多北京交通大学老师的心声,“城市交通系统涉及人、车、路及管理控制系统等,其主体是全体交通参与者,这么多出行者都想尽快从起点到终点,那么这些出行者在路上是怎么分布的?这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基础科学问题,大有规律可循。对这些规律的认识越深刻,就越有助于解决城市交通发展中的问题。因此,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必须从强化基础理论开始。”
北京交通大学顶层设计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即坚持“宽口径、厚基础、有特色、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整体目标要求,培养具备健全人格,优良的道德品质,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强,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栋梁人才。在此基础上,突出办学优势与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大力培养拔尖创新型、卓越工程型和复合型三类拔尖人才。北京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李长春介绍,学校还开设了思源班、本硕一体班、茅以升班等三类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通过强化学生知识结构的广度与夯实数理基础厚度、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和高水平教师指导队伍等举措,突破拔尖人才培养瓶颈。
让人才在团队中成长
在北京交通大学有一个令人羡慕的人才成长机制让人才从团队中“冒”起来。
“我们经常坐火车,住在车上,一个车厢都是我们团队的老师和同学。第一次跟着老师进入一个优秀的团队参与科研的经历,让我受益终生。”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姜久春回忆:那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该校汪希时教授主持了一个名为“列车超速防护系统”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由于项目比较大,学校电子、电气、机械等多个相关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其中,做一些具体的工作。刚刚读硕士研究生的姜久春也是其中之一。“那段经历对我来说非常重要。30多个人共同做一个项目,不仅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而且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在实践中,明确了自己的兴趣和科研方向。”姜久春说。
钟章队教授作为国内首位研究GSM—R铁路无线通信的专家,带领出了一支国内外知名的轨道交通专业通信科学研究团队。“铁路通信是生死攸关的通信,中国需要先进的、面向未来的通信。”钟章队说,“铁路通信与信息系统是整个轨道交通系统的神经中枢,也是确保安全可靠运行、提高运输生产率的保证,在这个领域,需要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在钟章队的言传身教下,学生蒋文怡成长为精通CTCS3级中国列车控制系统通信关键技术的专家,学生丁建文成长为做各条高速铁路的无线网络优化和平台维护工作的技术专家……
“我的目标是,将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轨道交通通信和控制科学方面有了技术需求、技术难题,需求方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团队的成员。”钟章队说。
类似这样的优秀团队在北京交通大学还有很多。科技处处长蔡伯根介绍,近5年来,该校服务轨道交通的项目多达3000余项,在一个个项目和优秀的团队中,一大批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起来。
真刀真枪地培养人才
有这样的问题始终萦绕在北京交通大学老师的心头: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线每年以400公里的速度增长,需要多少数量的人才方能满足其人才需要?
线桥隧涵、通信信号、牵引供电、机车车辆、信息化、运营管理,当前我国的高速铁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的扩建及技术升级都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要培养学生怎样的创新素养和科研能力,才能解决这些难题?
这里的老师们给出了这样的思考与实践要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的重大工程中培养优秀的人才,坚持寓教于研,让学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王伟目前是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测试部部长。2005年10月,当他还是一名大四学生的时候被老师带入了CBTC项目组。在项目组中负责做室内仿真测试,后期做现场测试,在“真刀真枪”中逐渐成长起来。
同王伟一样,目前,在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350人的队伍中,有很多人都是在校期间就通过参加各种项目和团队而逐渐成长起来的“准人才”,一踏上工作岗位就立刻成为公司的核心研发力量。
“实践证明,在解决具体科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宁滨校长指出,“大学只有寓教于研,才能通过人才培养,为需要长期积累的科学研究不断补充富有创造性的新生力量,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产生高水平的原始创新成果。”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但中国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还在不断发展、提速。
这是一个如风的时代,北京交通大学的老师们将秉持“赶超世界一流技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梦想,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