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对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重中之重,除了学好最基础的知识,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创造学习的能力、克服困难的毅力、开朗的性格。有了这些品质,他的学习和将来的事业就会成功。
误区之三,认为学习越多越好,练习越多越好。因此买许多课外辅导材料,上各种补习班,恨不得把天下所有题目都做过,把孩子的所有时间都占满了。其实,学习是有规律的,有方法的。关键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能够理解学习的基本概念,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就能举一反三。那种死记硬背、机械练习,不仅会抹杀儿童的学习兴趣,而且会抑制他的创造能力。所以我们提出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学思结合,要留给孩子思考的时间。
误区之四,认为高学历就是人才。因此家长很早就给孩子预设进名牌学校,考高分,拿高学历。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变革日益激烈,只有学历没有能力的人很难适应今天社会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必然会从“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现在社会中许多企业招聘人员时都看重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包括办事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领域,还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现在,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后取得高学历文凭并不难,难在有没有真本事,有没有发展的潜能。
误区之五,对学生越严厉越好。最近大家都在议论“虎妈”、“狼爸”,似乎他们都是用严厉的方法把孩子送进了名牌大学。我无意评论他们的教育方法。因为,进入名牌大学并非最终的结果,他们的人格特征还无法判断,人生还要靠他们自己去设计、去发展,父母是无法包办到底的,现在还难以判断他们的教育是否成功。我们有些父母常常引用我国传统的老话:“不打不成器”、“棒子底下出孝子”等,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棒子底下只能培养奴才,不能培养人才。社会学家马斯洛说,人有五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儿童也有这些需要。如果儿童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他就会郁闷,就会自暴自弃,或者心理扭曲,反过来用暴力对待父母。
我建议,家长要充分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需要,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特点,并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因势利导,顺其天性,因材施教。对孩子既不溺爱,也不苛刻。要了解孩子,就要善于倾听,经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培养他(她)自主、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引导他(她)读书、学习,对事物的兴趣和爱好,锻炼他(她)勇于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有了这些习惯与品质,他(她)就能自由发展,将来自然会有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