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任务。就家庭教育而言,父母要做到正确对待孩子、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
正确对待孩子是因为目前家长们有许多不正确的做法,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过分溺爱。因为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无论父母还是祖父母,相当一部分人在对待孩子问题时,走进了爱的误区,姑息迁就、百依百顺。结果,助长了孩子的娇气和任性,有的孩子甚至变得自私狭隘、惟我独尊,一遇挫折,又显得苦恼、孤独,这对于形成健全的人格是非常不利的;二是望子成龙心切。有的父母主观设计孩子的人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总是希望孩子出人头地,争光争气。为了达到目的,不管孩子的兴趣爱好,也不管孩子的基础如何,盲目攀比,多方加压,忽视全面教育,追求短期效应。结果,有的孩子受父母虚荣心的“感染”,变得嫉妒、固执,有的孩子在父母训斥、惩罚等压力下变得顾虑重重,紧张不安。这种做法不仅对孩子的一生有害,对眼下也是无益的。三是简单生硬。有的家长不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总以为这么简单的东西怎么懂不了?学了多少遍为什么记不住?为此常常失去耐心。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长进不大,于是产生了失望情绪,处理方式显得简单生硬。还有的家长因自己的工作任务繁重,没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孩子,偶然帮助时,由于缺乏连续性,也显得毛手毛脚。父母的简单生硬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害的,它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孩子对什么都失去兴趣,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少数孩子还可能变得性格孤僻,不合群,稍不如意便大发脾气,很难与人合作。四是动辄代替。这是溺爱的另一种形式,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是鼓励孩子去克服困难,而是代替;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不是鼓励孩子勇于挑战,而是让其放弃;就连孩子应做也能做了的事,也常常代替。这种生怕孩子“吃苦吃亏”的心态对孩子是不利的。正确的态度是应该让孩子经受挫折,经受磨炼,既体验成功的喜悦,又体验失败的痛苦,这对他们适应社会,迎接各种挑战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