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以及力量结缘。
中学生自由奔放的世界是令人惊叹的,但教育者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可能对此感到不安和无法容忍,还企图把自己的固定观念强加给学生,所以必然会形成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这种差距,从而造成学生的“反抗的萌芽”。那种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老师,是不可能理解在多样化社会中的学生的心理的。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校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最初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庭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当然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3、社会环境的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不断失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青少年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学生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学生是电子游戏厅里实际消费的主体,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公共影视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淫秽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学生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如何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状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感到了深深的忧患,也更加明确了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该如何从事这项工作呢?具体做法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中国(一)、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在学校开设心里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教师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承受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目标内容,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三)、在中学里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除了一般的咨询谈心外,还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如,在大考之前,总会有一些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表现紧张、失眠等症状。心理辅导员就可集中为这些学生做一下放松治疗,以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应考动机以取得好的成绩。学校中的心理咨询与调节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咨询门诊,做法亦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实施可以如下:
1、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由于青少年学生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情感挫折时发泄常常不能自控。咨询者应理解这一特点,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防止不当的发泄。较好的方法: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潜消极情绪,三是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
2、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助能力。由于青少年学生自主的能力尚在发育之中,对成人依赖性较强,因此,辅导与咨询时应特别注意助其形成自助能力。在咨询过程中应侧重于引导,鼓励,在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解决的对策。
3、注意行为训练,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学生的自理性、自制性都还不够成熟,许多心理障碍表现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如失眠,除了心里因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受不良的作息习惯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调节时特别要注意行为的训练,最好是助其设计出训练方案,按行为治疗的原则与做法助其一步步达到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4、注意自身形象,增加学生信任感。由于中学生还处在偶像崇拜阶段,接受建议的过程也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因此,咨询者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将直接影响咨询的效果。有益的做法有二:一是增强个人修养,注意日常生活的表率作用,避免在学生心中形成不良形象;二是真诚关注,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并以此为基础共同寻找解决的策略,切忌以旁观者的身份滥施同情,使学生自尊心受损,导致咨询失效。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副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层次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同时只有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力度,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祖国需要的人格健全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