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说:尴尬总是人们要尽量避免的。
实验说:尴尬和利他行为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人们更加信任表现出尴尬的人。
演讲至高潮部分,却突然忘词。在大街上热情地挥手打招呼,却发现认错了人。同学们正兴致高昂地八卦,却不合时宜地插嘴爆冷。满心欢喜地上台领奖,却在众目睽睽之下摔倒……噢,怎么总是这么囧,好尴尬啊!
频繁出现的尴尬场面会不会让自己显得很不得体呢?不要怕,科学家告诉你,尴尬会让人显得亲和可爱,值得信赖。
表现出尴尬的人更利他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违反了社会常规或是影响了社会互动,就会产生尴尬的情绪。作为一种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情绪,尴尬的产生取决于人们认为别人会怎么看待自己的行为。当你做了傻事,觉得大家的目光里都包含着嘲笑批评,恨不得立刻隐身逃离现场,你就尴尬了。
尴尬的体验着实不爽。而且,处于尴尬中的人会认为,自己其实很注重社会规则,只是马失前蹄罢了,渴望赶紧做些什么来挽回面子。于是,尴尬就成为了一种社会信号,表达出个体潜在的亲社会性(prosocial,为他人谋福利)、忠诚以及乐于合作的倾向。
人们喜欢与表现出尴尬的人合作
人们一直更为青睐具有亲社会性倾向的同伴,他们亲善、合作、自我牺牲。结交亲社会性的同伴,在原始时期利于生存繁衍,在现代社会则是利于互惠双赢。
社会性情绪(如同情、感激、爱)因其自发产生、难以伪装的特质,成为了传递亲社会性信息的媒介。人们习惯于通过肢体动作、表情等情绪的载体,识别出一个人是否具有亲社会特质,从而决定与之交往的方式。
如果说,尴尬的确能传递出个体亲社会性的讯息,并且能及时被他人捕捉,那么我们就可以大胆推测人们更乐意与表现出尴尬的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