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与基础
杭州师范大学“运动健身科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最早源于1978年杭州师范学院的“体育教学实验室”。
2000年,为打破原有实验室条块分割、资源分散、仪器设备重复购置、资源浪费等弊端,进行了资源整合,成立了“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中心”。自成立后,中心一直以实验教学改革促进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中心的实验教学质量、软硬件建设、管理模式和师资水平,先后开设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等实验课程。随着实验教学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完善,中心逐渐成为了一个主要为体育专业学生学习体育各专业系列课程而服务的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为体育教育专业成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积累与提升
2009年,鉴于当时我国师范类院校体育专业的实验,仅仅局限于运动人体科学的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现象较严重,专业体育教学与公共体育教学长期分离,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等现状,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将实验教学改革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的突破口,在大实验观的指导下,将公共体育、专业术科、专业人文的教学也纳入实验教学范畴,成立了一个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科学方法为运动基础,以课程改革为基本途径,以兴趣爱好为基本前提,以终身锻炼为基本诉求,以能力培养为基本目标,谋求身心健全发展,融科学性、健身性、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为一体的“体育与运动休闲教学实验中心”。
“体育与运动休闲实验中心”改变了“实验教学只是理科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与体育术科教学和人文科学无关”的旧观念,构建了实验教学“大实验观”,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实验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领域,通过布置作业、实验室开放项目、学生科研项目以及社会指导服务等途径,使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公共体育、运动训练、校园竞赛、社会调查、体质健康评定与运动干预等活动,实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专业体育与公共体育相结合、实验与运动训练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实验室与运动场馆相结合,构建了教学基本技能平台、专业基础平台、素质拓展平台等组成的立体化的体育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和“大实验教学”新模式,先后支撑“体育与健康学院”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体育教育”省级重点专业,并于2010年获得浙江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
三、巩固与完善
在3年省级示范中心建设期内,中心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进一步贯彻“以课程实验、健康校园体育活动和运动干预为主体,以社会服务和科研创新为补充”的实验教学理念,拓宽体育实验教学所涉及领域,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完善实验课程设置,调整和探索体育类实验课程的结构,逐步完成具有体育特色和使命的实验中心结构体系的整合与建设,构建了“三平台、三模式、三层次、六领域”的体育实验教学体系(图2)和“六个相结合、强应用促创新”的实验教学新模式(图3)。
在“大实验观”的指导下,“体育与运动休闲实验中心”将实验、研究、探索和服务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干预指导、活动策划、设计创编、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大大加强,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通过综合探索类、应用转化类实验项目的开发,加大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质疑和批判精神、聚合思维和灵感思维等创新素质的培养,加强了学生在运动干预、健身管理等方面综合应用设计能力的提高,使整个实验教学具有实验教学、研究探索和管理服务的综合性质,拓宽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四、转型与发展
经过不断地建设和整合,中心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作为地方高校实验中心,无论在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历史积淀、国际化程度等方面与传统名校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从学校生源质量和培养条件来看,培养学生在基础研究领域有重大突破和技术创新而实现“破旧立新”的原始创新,对于地方院校而言,实属不易。而与相关学院、学科、学校、企业、政府协同合作,在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成果推广方面,通过“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应用转化”而实现“推陈出新、集旧成新”的“跟随创新、集成创新”,将来源不同的最新科研成果迅速和高质量地转化为实验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科研协作、成果转化和应用管理的竞争力,无疑是地方院校实验中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为此,中心从社会需求、地方特色和行业背景出发,围绕“运动健身”这一核心技术领域,确定了更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要求,同时对实验教学资源的规划、整合、挖掘和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3年7月,为了适应实验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加强优质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和应用实践能力,杭州师范大学提出将具有教学优势的“体育与运动休闲实验中心”与具有技术优势的“数字媒体与人机交互研究中心”进行资源整合,实行协同创新和共建共享的建设思路,将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在原有体育与运动休闲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的常规实验教学平台基础上,将运动模拟仿真实验室及相关资源进行整合,新增了6个虚拟仿真实验模块,搭建了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平台,强化了与运动健身科技密切相关的运动技术诊断与体能评定类实验教学,构成了“能实不虚、以虚促实、虚实结合、虚实互动”的“运动健身科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新格局。
2014年,为了加大资源共享和辐射,中心围绕“实验→实训→实践”的指导思想,在原有“虚实结合、虚实互动”为主要特色的实验教学平台之外,增建了以“远程共享、虚中有实”为主要特色的“模拟实训平台”和“实践服务平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逐步把“运动健身科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成为我国培养运动健身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以扩大实验中心的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力度和辐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