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今年节能宣传月的创新之举,上海建桥学院2011年度能耗报告于5月16日发布。这是上海建桥学院首次发布的年度能耗报告,意在全校倡导低碳生活,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校园。
这份能耗报告共分3个部分,分别是:年度能耗统计分析、节能措施与方法、节能难点与思考。报告通过数据分析和经验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从形成节能长效机制出发,提出了规范节能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数据揭示节能潜力
报告数据显示,2011年,全校用水量总计621571吨,人均用水量为53.3吨/年,分别比上一年下降10.34%和16.33%; 全校用电量总计960万度,人均用电量为823.3度/年,分别比上一年上升2.65%和下降4.17%。
报告透露,在用水方面,学生宿舍生活用水占比最大,其次是教学行政用水、后勤配套用水和消防用水等;从各单体建筑来看(宿舍区除外),总量上综合办公大楼、一号教学楼和八号教学楼用水最多;按建筑面积计算,五号教学楼用水量相对较多。在用电方面,从各单体建筑来看,实训中心、图书馆和一号教学楼用电总量最大,考虑建筑面积的情况下体育馆单位用电量最高,实训中心、图书馆次之。
报告分析说,图书馆因大面积使用空调,加之电子阅览室大量使用电脑,所以单位能耗相对较高;体育馆因照明系统耗电量较高,加之大型活动时使用中央空调,所以用电量也处于高值。而九号教学楼的单位能耗指标之所以相对较低,一方面与这栋教学楼楼龄较新,设备设施状态相对较好有关,但与艺术学院师生平时养成的节水节电习惯也有很大关系。单位面积水电支出数据显示,宿舍区已远远超过了教学区,这一块的节能潜力也是很大的。
有效落实节能措施
报告说,2011年,上海建桥学院主要从深化宣传教育、加强技术改造两个方面,将节能措施落在了实处。
首先是深化宣传教育,营造节能氛围。上海建桥学院将每年的4月份确定为“节能宣传月”,发动全体师生员工“节约能源从我做起”。期间,上海建桥学院通过组织节能竞赛、举办节能专题讲座等形式,普及节能节水知识,交流节能节水经验,并开展年度节能先进集体与个人的评比表彰活动。
其次是加强技术改造,夯实节能基础。校园内有一条天然河道,上海建桥学院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对景观喷泉池进行技术改造,使之改用河道水;另外还投入27万元,改造了校区绿化浇灌系统,利用河道水进行全校绿化灌溉,这两项措施大大减少了上海建桥学院生活用水的使用。2011年,上海建桥学院还完成了所有节水器具的改造。其中包括:陶汰旧式螺旋式水龙头,新换246个节水型龙头;在学生宿舍的1150只水龙头里加入玻璃珠,使水流量减少约50%;在1000只老式马桶水箱内放入砖块,并降低水箱浮球;加强日常用水器具维护,杜绝跑冒滴漏。2011年5月,上海建桥学院被授予“上海市节约用水示范学校”称号。
齐心攻克节能难点
报告指出,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海建桥学院的用水用电总量,特别是宿舍区生活用水用电量将会不断上升,这对节能减排工作是一个严峻挑战。
报告列举了目前节能管理的4大难点。一是宿舍区用水管理。由于宿舍区生活用水对学生都是免费提供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同学用水的随意性,成了用水管理真空;二是空调管理。数据显示,绝大部分的行政、教学用电都是被空调消耗的,因此,在这一环节上降低能耗,将是上海建桥学院节能减排的突破口;三是电梯管理。全校现有20台电梯,据测算,电梯每启动一次,就需花费0.6至1元的电费,倡导多走楼梯少乘电梯,不仅能降低能耗,更能锻炼身体;四是教室日光灯管理。检查发现,校内“长明灯”的现象依然存在,只有一两名学生但整间教室都开着灯的现象也不鲜见,虽然照明用电在全校总用电量中只占极小比例,却最直观反映出每名同学的节能意识。
报告指出,节能难点,其实正是节能潜力,节能减排不是几个部门、几个社团的工作,而是每一个师生员工共同的事情,只有当低碳生活理念在每一个人心中扎根,上海建桥学院的节能工作才能再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