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由谁办?怎样办?办得咋样?”这样的疑问,在7月6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传媒系与艺术设计系联合举办的“说专业”赛场上,你会找到答案。13个教学团队以PPT演示和答辩的形式展示专业建设情况,并展开角逐。最终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力克群雄获得一等奖,广告设计与建筑装饰工程专业获得二等奖,环境与景观艺术设计、影视动漫专业及包装设计专业获得三等奖,新闻采编、数字传媒、主持与播音等6个专业获得优秀奖。农祖彬、吴卓斌老师获得当天比赛的最佳表现奖。
“专业由谁办,怎样办?”具体化到教学团队
旨在“为学生职业成功与全面发展服务,提升专业水平,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团队说专业活动,是传媒系与艺术系本学期教学科研工作的重头戏。两系所设的专业中,既有像新闻采编、电脑艺术设计等老牌专业,也有刚开办不久的如数字传媒艺术、环境与景观设计等新增专业。如何让专业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办出特色,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新老专业团队都在思考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在当天的“说专业”比赛中,各专业团队分别从“专业背景”、“培养目标”、“核心课程设计”、“培养模式”、“办学条件”、“机制建设”、“评价体系”、“特色与创新”八个方面展开论述。3—5人的专业团队通过调研,拿出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多样化的工学培养模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其中,“调研”、“办出特色”、“工学结合”、“项目+工作室”等词出现频率最多,也是答辩中交锋的焦点。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科研处处长蒋贻杰认为:“专业由谁办,怎么样?由教学团队来思考,这首先就是教师教学教育观念的一种转变”。传媒系主任、艺术设计系常务副主任刘永福则表示,“说专业”比赛只是专业建设的序幕,如何继续通过深入调研,拿出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在对接产业上做文章,还是很多的事要做。
调研出真知专业建设有的放矢
说专业活动5月初启动以来,传媒系与艺术设计系各专业团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调研活动,有的深入企业一线,有的邀请业内专家座谈,有的走访毕业生——通过调研,摸清产业发展的现状,让专业教学主动对接产业发展。
印刷图文信息专业团队,清一色的“娘子军”,其中的杨秋梅和莫璐,2011年才走上工作岗位。为了备战“说专业”比赛,她们专门走访广西巨玖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南宁捷成标签印制有限公司、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印刷厂、广西民族印刷厂等单位,对产业发展及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与个人发展情况作了调研,并多次就专业发展向业内专家请教。在当天的比赛中,她们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亮出了自己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思路。
与“娘子军”形成呼应的是影视广告专业团队,四个小伙子,从学校到学校,他们一路走来。缺乏企业实战经验怎么办?补!在教研组长刘鑫的带领下,他们通过走访企业,到企业挂职等形式,加强对行业、对产业发展的认知,并借助外聘老师的力量,完善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模式成人才培养共识
在当天的比赛中,“我们要求学生’学有一套’,多练夺人。”“项目+工作室,工学结合,通过学、练、比提高专业技能,提高就业质量。”“在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上,我们始终认为能力是核心、就业是王道。”“让用人单位想用、要用、真用(我们的学生)。”——类似的言论,大量出现在各专业团队的专业阐述中,多样化的工学结合模式,已经成为传媒系与艺术系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共识。
包装设计专业的熊璇,一登台就给专家评委亮出了该专业承接的“横县周顺来茶叶”设计样品。由项目说起,畅谈如何从原有的“小包装”到目前“大包装”的思路转变,在拓宽专业外延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品牌设计实践能力。
“装饰艺术在很多人眼里,就是搞‘潮’的。”自信的开场白,让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吴卓斌一亮相,就赢得了大家的掌声。近年来,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团队与企业零距离,通过项目+工作室的工学结合模式,设立“校中厂”、“厂中校”,建设了“艺巢设计”、“美景园林”“樊汉环境设计”等工作室,人才培养成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