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作为一所“高新区办学,办在高新区”的高职院校,周边9个产业园区共有3000多家科技企业、7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学院在办学实践中,坚持“高职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互动发展”为宗旨,确立“科技引领”战略,推进“区校一体”发展,打造“产教融合”样本,率先推出“人才共推互聘”、“科研助理团队”、“产学研用联盟”、“科技创新驿站”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融入“科技创新”发展元素,并以此推进学院与园区、企业的“协同创新”发展。
共推互聘:
打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命脉之门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棋牌网页游戏平台 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①。作为“高新区办学、办在高新区”的高职院校,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把贯彻《决定》精神与学校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区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以人才培养助力,以科技创新助推,以社会服务助势,为实现“强校梦”、“强区梦”、“强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战略结合点。近几年来,学院以培养产业升级急需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共推互聘”为抓手,以“反哺教学、反哺企业”为目的,以“项目研发”为载体,以“项目教学”为途径,积极探索构建“技术实践”教学体系。这不仅使学院在服务企业、锻炼队伍、培养人才、提高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且为学院增强科研开发能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开辟了重要通道。
战略杠杆:发力“共推互聘” 突破“珍笼棋局”
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有一个著名的“珍笼”棋局,此棋局妙在一子即破,而问题的关键是,应该在何处落子?同理,要寻找到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蓝海,一点即可。那么,何处发力才能牵一发而动全局?
无锡高新区作为全市建设创新型经济的先导示范区,近几年来,率先开创了引领无锡转型发展的Park园区模式, I—Park、D—Park、K—Park、T—Park、B—Park、S—Park、V—Park……这些园区,集聚了无锡品质最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最高端的人才团队,重点打造高端研发、软件和服务外包、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②。在这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数字背后,不仅需要雄厚资金的投入,更需要多层次、多门类的专门人才支撑。
2010年以来,学院针对无锡新区大力实施530招才引智计划,大批科技企业入驻园区而中低端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的实际,学院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不仅为企业提供后备的人才储备,而且帮助企业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于是 “共推互聘”这一创新之举应运而生。
学院以“共推互聘”人才协作为纽带,以科研助理团队、产业教授聘任为组织方式,以项目研发、项目化教学为契入点,积极推进产学研紧密合作,营造了良好的校企互动式科研氛围。如此一来,企业在这种合作中,不但履行了一定的“义务”,更获得了很大的“附加值”。对于“无利不起早”的企业来说,自然能够激发出他们的参与热情。三年多来,学院已委派近300名教师、1000多名学生组成的63个科研助理团队,与受聘的40多家530企业共同进行了200多项的项目合作。在此过程中,学院师生共研发新产品、新装置、新工艺、计算机软件150多项,发表论文219篇,获国家授权专利26项,在省以上各类技能大赛中获三等奖以上184项。学院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创新学生社团活动站”、“产业教授工作室”,为师生搭建科技成果开发、转化的平台。获得了新区管委会“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和“530人才科技学院驿站”的授牌。
长期以来,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一直备受诟病。但校企合作往往存在“校热企冷”的状况,校企合作大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无法实现校企间的深度融合。“共推互聘”之举打破了这一“珍笼”棋局。目前,学院与高新区的中国传感网信息服务园、中国传感网国际创新园、江苏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无锡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中国无锡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国吴文化博览园等六大园区9大专业园区,建成集产业、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产学研用合作联盟”,瞄准产业建专业、围绕专业联产业,教学链对接产业链、专业链对接岗位链,初步形成了园区、企业、学院之间“资源共用互惠、人才共推互聘、专业共建互赢、文化共融互通、成果共享互利”的“无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