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基石:借力人才积聚 拓展“深度互动”
“共推互聘”,实现的关键在于深度互动,这是实现“产教融合”的战略基石。一方面建立畅通信息渠道,敏锐捕捉企业科技需求,以此引领学院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企业科技研发;另一方面释放科技项目能量,反哺“技术实践”教学,引领科技发展前沿。
以人才互动引领科技项目开发。三年来,学院通过与高新区从多的科技企业的合作,先后开发55个共推互聘项目、85个基金项目和6个纵向课题,实现了高职院校科技项目开发的快速起步。在“第四届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简称高校NOC竞赛)全国决赛”中,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物联网学院选派的三个学生团队分别获得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这是学院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性大赛中又一喜讯。近三年来,学院学生的太阳能动力小车、太阳能排风系统、太阳能路灯控制器及薄膜太阳能电池、太阳能非接触式体温仪、太阳能手机充电器、运动类售货机、新型防辐射贴膜及智能汽车等50多项专利发明在全国性的技能赛事中获奖。
以人才互动促进专业内涵深化。通过人才共推互聘,教师在企业获取了产业发展最新动态和人才技能需求,掌握相关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并将科技研发过程引入教学过程,将企业项目、教师资助研发类项目等按照技能方向有机整合,形成研发实例以取代传统教学,形成核心课程体系,推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小班化”教学,“分组式”研发的教学新的模式,推动人才培养向“精致化、特色化、品牌化”转变。同时,通过校企“双专业带头人”的推动,对56门主干课程进行解构、优化和重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已覆盖了多个专业教学。软件技术专业引入知名企业优质课程模块,进行“嵌入式”人才培养;光电子技术专业与尚德太阳能公司共建尚德光伏组件教学工厂,通过“校中厂”的校企共同体进行人才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群以“双元制”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为载体,进行“双元本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以人才互动推动实训基地建设。以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为抓手,联手推进重点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国家级高端培训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了以“530人才驿站”、“科技创新驿站”为主的科技交流平台,已形成了一批产业教授工作室;以“江苏省物联网工程中心”为主的科技研发平台,已列入省级建设规划,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以“教学、实训、展示”为主的科技综合平台,在学院K楼建设1000平米的多功能科技创新基地,使之成为科技创新工作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以院级科技基金项目为主的科技储备平台,已有106个项目列入项目计划;以科技工作网站为主的科技宣传平台,已完成网站规划设计和建设,推动科技交流和科技信息发布。
同时,学校在中德机电学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物联网学院)、国际商学院成立了先进制造技术、传感信息、网络营销三个协同创新中心,有2家科研院所,30多家科技型企业,40多位企业专家参与到协同创新中心工作。
以人才互动扩大校企文化交流。一方面,学院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作用,先后在近200家企业和20多个社区、园区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定期与园区、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企、校地联谊活动,开展多形式的文化艺术交流与互动,促进区域文化观念的正向变迁。另一方面,科技园区、科技企业为学院师生的社会实践、实验实训等,提供资源、条件和平台,并为科院毕业生优质就业提供平台,创造条件。先后有20多家企业在学院设立了“海力士”、“村田”、“松下”、“海润”、“华夏”、“海辉”等奖学、奖教基金,每年进行奖教、奖学金的评比和颁发;有100多家合作企业与各院系部不间断地举办多种多样的“校企文化周”活动;学院每年举办“校企合作,共图发展”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晚会,邀请紧密型合作企业参与活动,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和谐相融。
战略途径:坚持“协同创新” 创造“蝴蝶效应”
“21世纪什么东西最贵?人才!”电影《天下无贼》中的一句话,成为经久不衰的流行语。毫无疑问,人才资源将成为下一个30年里,中国城市发展所必须的第一资源,得人才者得发展③。但是,现行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不能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创新人才。高职教育发展中迟滞、“锁定”现象将愈发凸显。那么,一所学校如何才能从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在重新洗牌中真正实现跨越赶超?关键的是如何通过“创意的大脑”,找到切入点,融入大环境,从而实现办学要素的全新激活。
这一点,我们从学院的“协同创新”一系列探索实践中找到了答案。学院依托新区产业集群、技术集聚、人才集中的优势,构建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形成了以工为主、文商兼顾的多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建成了精密机械类、物联网技术类、软件技术类、新能源技术类、现代服务类和文化创意类六大专业群;深入探索和实践“政产学研”合作理事会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了“政产学研,四位一体,协同创新”的办学体制;坚持“三新”(新产业、新技术、新岗位)导向,重构课程体系,实施了“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改革等。在专业结构和内涵、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课程体系、就业方向以及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等方面与专业园区、科技企业实现良性互动发展。
今年来,学院依托“高新区办学,办在高新区”的优势,全力打造基于服务科学视角的棋牌网页游戏平台 链集成服务“无锡模式”。围绕把学院建成集创新理念、发展模式、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校园文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区教育为一体的职教集成服务样本,着力推进“四建”(即建职教集团、教学工厂、企业大学、社区学院)工程,创新发展方式,创新培养模式,创新服务载体。目前,正在与无锡感知集团进行战略合作磋商,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合作,共建“感知技术无锡大学”,推进产教融合向宽领域、深层次、高能效发展。双方共同实施感知技术教育支持计划,共建物联网特色教育示范学校,共建“智慧校园”。在学校建设物联网技术应用试验场,在企业建设物联网技术成果转化试验基地,联合为感知企业培养高级技术骨干、本科后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这种以“共推互聘”为切入点的“产教融合”,能够创造出一种“蝴蝶效应”。一点转变带动一个板块转型,进而推进高职教育从体制机制、培养模式、人才规格、科研开发、基地建设、双师团队建设等多领域的全面提升、跨越发展。
这或许也是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的未来发展的爆发力所在。(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杨大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