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郭伟、叶锋和刘军华老师指导,王浩、陈正尧、孙雪清、张娟萍、朱传利等同学合力完成的《钛合金整体叶轮数控加工工艺改进》项目,荣获2014年"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特等奖和最具潜力投资奖。截止到目前,该校已获得省级以上大奖57个,其中国家级27个、省级30个。
这些成绩的获得再一次展示了常信院作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在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上的优良成果,在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项技能竞赛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鲜明特色。
大赛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6月份天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捧回"基站建设维护及数据网组建"赛项比赛一等奖的主力队员郭晟颢同学坦言:在学院与南京嘉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设的订单班学习及后来在该公司实习期间,他参与真实的企业项目获得的经验,是这次能得奖的主要原因。
与他有类似经历的还有刚刚暂获2014全国挑战杯特等奖的5名同学。钛合金整体叶轮数控加工工艺改进项目来自与学院长期有着深度校企合作关系的常州天安涡轮动力机械有限公司,5名同学通过工学结合方式到企业与技术研发人员共同探讨相关技术难题。"训练和比赛一次又一次地要求我们对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设计新的思路,这无疑是对我们从书本知识到实际应用与综合能力的提升。"王浩同学在获奖后如是说。
所有参赛项目在训练备赛期间,选手都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每天反复练习,不断提升选手的动手能力与熟练度,从中持续提高他们合作开发与沟通能力。通过竞赛,学生能更好地整合专业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进行一定的扩展,这正是技能人才所培养的目标。
近年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内容越来越与企业、市场、行业接轨,如何才能跟得上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答案是要更好地利用企业资源。目前,常信院密切与企业合作,通过开办订单班、聘请企业导师等方式,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在此基础上,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如企业员工技能培训基地、学生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和教师能力提升基地,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校企合作项目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特长生工作室成为选手摇篮
走近这些获奖选手,不难发现超过80%的学生来自“特长生工作室”。常信院的各二级学院都有专业特色分明的“特长生工作室”。目前,全院特长生工作室有36个,100多名专业老师担任了指导教师。进入工作室的学生并不是老师指定,完全是由学生凭兴趣自发报名,并通过一定规模的校内技能大赛选拔、厉练后,最终确定对某一专业方向有继续研究的决心,在学长带领下,做一些小项目,能适应后并得到指导教师会商认可后方可成为工作室的正式成员。
在江苏省蓝桥杯软件和信息技术人才设计大赛获一等奖的孙为同学就是来自单片机特长生工作室的一名学生。他在今年就业应聘时,凭借在工作室跟随老师全程参与了多个项目的研发心得,能自信地分析做项目时的难点、疑点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PK掉现场多名同场竞聘的名校本科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青睐。
同样是大一就在特长生工作室锻炼的王浩同学,在挑战杯大赛结束后的第二天就回到常州,顺利进入了与自己模具专业相关的企业参加暑期社会实践。
大赛经历成为学生值得珍惜的宝贵财富
陈正尧同学出现在7月28日“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颁奖现场时,让在场所有人都震惊了:他竟然是杵着拐杖走上舞台的。7月正值学校放暑假,他与队友为了比赛,留校训练。7月21日在学校门口被一辆汽车撞倒了,腿部骨折。坚强的他,硬是不肯在最后紧要关头放弃比赛,仍坚持带着拐杖去杭州决赛现场,承担起讲解产品的任务。学校王丹中院长知道这一消息,连夜赶赴杭州,鼓励参赛选手以陈正尧同学为榜样,更努力地投入比赛。
基本上所有参加技能大赛的同学在备战期间都熬过通宵,不少同学直接把凉席带到实验室,累了就席地而睡。获得江苏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动漫设计与制作赛项一等奖的张立人同学,在训练期间曾患严重感冒,但为了不耽误训练进度,从医院挂完水,就直接回实验室继续演练任务。
工科从来都不被认为是女孩子的传统优势学科,可被戏称为“女汉子”的王艺洁作为常信院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智能电子产品系统工程实施”赛项中唯一的女队员,却是电气专业的学霸。在参加该赛项的43支代表队129名选手中,女选手仅5名,而王艺洁就是这五朵金花之一。特别不容易的是,作为电气专业的学生,她在参加本次比赛集训之前压根就没有接受过焊接这项电子专业技能的培训。短短两个月时间,她从零开始,在比赛现场更是实现了2分钟焊接144个引脚的好成绩,仅这一项就为代表队多赢得五分。回忆起集训的日子,依旧是五味杂陈。当得知她负责的焊接工作是比赛评分的重头戏,她焊接的电路板是关乎整个电子系统运行的关键部位时,她疑惑过指导老师为何不将她替换成焊接技能的电子专业的学生;当遭遇瓶颈状态不佳时,她也曾萌生退意,而最终老师的坚持、同伴的支持说服了内心同样强大的她。因为在最后一次模拟赛中焊接速度仍然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而被罗锦宏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顿后,她一头扎进实训室,跟着教学视频自学、反复请教指导老师,甚至自购了质量更好的焊锡膏,只为了让自己的技术更精湛些。团队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全国一等奖的时候,小姑娘笑靥如花。对每一个曾全身心投入比赛的选手而言,参加技能大赛的这段经历都是人生非常值得珍惜的宝贵回忆。克服重重困难收获一个个荣誉时所带来的成就感,是激励高职学子走向下一个成功最好的动力。
建立竞赛长效机制
技能竞赛一直被视为检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常信院高度重视技能竞赛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建立了技能竞赛长效机制,开展了多层次的专业技能竞赛:一是专业技能竞赛----在部分专业课的教学中,将专业教学的阶段测试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完成,考察学生对阶段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实现“人人参与”;二是学校技能竞赛----如校内技能节、科技创新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重点考察学生对专业技能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做好优秀选手的选拔工作,实现“好中选优”;三是举办、承办和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竞赛,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针对性较强的技能训练,定期组织选拔赛,确定最终参赛人选,到全省、全国竞赛舞台去参与比拼,实现“优中选强”。通过搭建竞赛平台,学校形成了普遍性、经常性、规范性的技能竞赛制度和良好的培养选拔制度,使技能竞赛覆盖到每位教师、每个学生,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文化氛围。
为适应技能竞赛管理需求,学校制定并完善了《学院教师参加各类竞赛活动管理办法》等专业技能竞赛管理和奖励办法,通过荣誉体系鼓励教师在赛前对学生的指导,提高奖励标准,最大程度上支持广大师生开展技能训练,在各类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教师的付出放飞无数个瑰丽的梦想
本已在企业实习的郭晟颢,因优异表现正要享受加薪待遇之时,接到了周海飞老师邀请他回校备战全国技能大赛的电话,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辞掉工作,回学校与学弟们备战国赛。提及原因时,他表示:要感谢在校时老师的栽培,当然最该感谢的正是“可爱可敬”的周老师。在整个集训期,周海飞老师只要一有空,就立刻到实验室与选手沟通比赛细节。
苏永刚老师曾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第一届“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赛项的参赛选手。同样是从国赛中走出来的选手,又作为本次比赛指导老师的苏老师对总结的重要性感受颇深。他觉得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不断总结的经验教训是前进路上的助力器,会转化成学习、比赛乃至以后工作中的“制胜法宝”。
幕后英雄罗锦宏老师作为“编外”指导老师参与了备战全程。他认为基础扎实和注重细节是成功的关键。当专业技能的比拼不相上下时,胜出的必定是细节更完美的一方。
作为赛龄仅二年的“移动互联技术应用”赛项指导教师的余永佳老师是一位年轻人,面对成绩他要比学生淡定得多。没有遗憾,是他贯穿备赛过程始终坚持的一种看法,也是反复向参赛队员传达的一种态度。准备充足、临危不乱是他的参赛策略。
李亮亮老师的女儿在五月下旬出生,但为了辅导同学们参赛,李老师一天陪护假都没有休息,只要有空就来实验室指导,“他所承受的压力比我们大多了。”杨鹏同学也体会到指导老师的不易。
职业技能大赛不仅仅是参赛学生选手们竞争技能的比赛,也是教师们竞争教学水平、教育方法的比赛。同学们的每一个任务流程的规范、每一个知识点的熟练掌握都凝聚着指导教师的智慧和付出,所以,技能大赛能促使高职教师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及新技术的应用,及时掌握新设备、新技术和新村料,提高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水平,积累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经验。
在“大赛点亮人生,技能改变命运”这句精彩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口号越喊越响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技能大赛不仅仅是为赛而赛,而是通过比赛让教师和选手们展示和检验自己教与学的水平,让一批批高水平、高素质技能人才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而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上半年获奖数屡创新高,优异比赛成绩带来的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作用也大为显现,真正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