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学科专业齐全却毫无特色优势、升格成功又遭遇生源危机、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大但又能力薄弱……近年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普遍面临的发展瓶颈,向已经实现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改革新课题。如何破解瓶颈,实现“华丽转身”?近年来,长江师范学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走出学校找学科、走进行业办专业、跨进产业建课程、深入企业练技能……为高等教育的创新改革增添了新的注脚。
转型、提质、强师……一页页饱含内涵的篇章不断翻开,长江师范学院不断释放教育活力,走向人才培养的新高度,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内驱力。
1 关键词:转型
三个转变,加快教学应用型大学建设
从2009年实施转型战略,长江师范学院高举“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应用型大学”旗帜,努力实现学科专业转型、人才培养目标转向、人才培养方式转变……迅速架构起应用型大学的骨架。
大力推动学科专业转型。学校紧盯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风向标,瞄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和地方产业布局,建设应用学科专业集群。通过持续改造,师范教育“一支独大”格局转变为“五大学科专业集群”鼎立,师范专业缩减为10个,教育科学与教师教育、现代艺术与文化创意、信息科学与装备技术、生物农业与环境工程、现代管理与应用经济等学科专业集群逐渐做大做强,30余个本科专业与重庆主导产业高度契合。
转变观念,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向。学校立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确立了“通识引领、专业成长、实践成才”的教学理念,明确了人才培养的能力标准,即“就业有能力、创业有实力、发展有潜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向直接促进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学校转变单一、封闭、孤立、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方式,按照“精化课内、强化课外”的总体思路,推进了一系列课堂教学范式改革,如“Seminar教学范式”、“结构化课程考核”等。强化课外,建立UGSS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共同体、精心构建了“一院一品牌”文化育人基地和“一院一赛”学科竞赛体系,大力推行“学科专业指导+”本科生导师制……使人才培养呈现出生动活泼、多元多彩的良好局面。
数据:近年来,新增2个市级教学团队、1个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4个市级特色专业、4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市级教学成果奖6项,获批市级教育科学研究与改革项目63项;新建23个校级实验实训中心,新增51个校外实习基地;以课题或项目形式资助学生研究性学习、创新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等项目124个。
2 关键词:提质
苦练内功,科研成果争芳斗艳
玉米是重庆种植面积较大的农作物,但由于多种原因,重庆玉米单产量低,需求缺口较大,玉米育种技术相对落后,玉米品种遗传改良与材料创制研究薄弱。
为助推地方经济发展,长江师范学院大力支持玉米育种课题攻坚,引进高层次人才,投入专项资金,修建校内、外育种基地,成立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和特色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
如今这支研究玉米的科研团队较好地保护了西南地区独具特色的玉米地方资源,发表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同时大力开展应用成果推广:4个玉米自交系和1个杂交种通过重庆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长陵1号”玉米杂交新品种实现知识产权转让35万元,杂交玉米新品种累计推广种植55万亩,增产粮食1800万公斤,增加产值3600万元,让农民获得纯效益806.28万元……
苦练内功,内涵发展,为建设应用型大学不断增添活力和后劲。
以科研为例。长江师范学院在“十二五”时期共承担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项,教育部社科规划、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重庆社科规划、重庆科技计划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48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658篇,其中SCI/EI收录262篇、CSSCI收录423篇,核心期刊论文1098篇;申报发明专利376件,授权267件,其中发明专利93项、实用新型157件。
据学校科研工作负责人介绍,学校还通过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创建工程、特色学科专业群构建工程、学术发展保障升级工程以及重大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培育工程等,为加速构建应用型大学,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献智献力”。
数据:近年来,长江师范学院新增省级以上科研平台5个,其中,重庆市重点实验室2个、重庆市社科基地2个、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1个;新增部市共建平台4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3个;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30余项,其中重庆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高校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项,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各1项等。
3 关键词:强师
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释放“人才效应”
长江师范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紧紧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环节,建立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保障制度,教授、博士学术休假制度,优秀人才奖励制度等,同时设立高层次人才生活补贴和教授、博士终身服务学校特别贡献奖,实施教授培育工程,搭建教授、博士学术研究平台。
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打造,满足了学校转型的需求。除了制度平台的搭建以外,该校还以“创新”为棋,培育出多个优秀的创新团队。
据了解,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探索“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人才组织模式,以科研基地或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该校组建起20个校级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
创新团队的成立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和集成发展,使一部分处于学科前沿的校级科技创新团队进入省部级或国家级优秀创新团队行列。
借助创新团队优势,长江师范学院又探索了“教学名师+创新团队”的教学团队组织模式,打造20个校级优秀教学创新团队,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事实上,除了加强本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外,长江师范学院对加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也作出了创造性探索,不断放大“人才效应”。2013年,长江师范学院创建了“四位一体”教师人才培养共同体,选送优秀师范生赴城市重点中小学进行“教育见习”和集中培训,将经过集中培训的优秀师范生选派至农村中小学开展顶岗支教,抽调农村中小学教师到长江师范学院开展“回炉”培训。教师人才培养共同体在责任与机制上,形成了地方政府、高等师范院校、城市优质中小学、农村薄弱学校等实施单位,与地方官员、高校教师、城市优质学校老师、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等实施者“四向互动”;在目标与任务上,形成了政府与学校、教师与学生、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等教师教育内外因素“双向激活”的鲜明特征,此举可以说为促进我市城乡教育统筹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数据:近年来,长江师范学院净增教师125人,专任教师总数达903名,获得博士学位15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8.4%,111名中青年教师赴海外研修培训;培训中小学教师3536人。
4 关键词:塑魂
树起信仰的旗帜,让大学生更有“力量”
大学生不喜欢上思政课?答案并不绝对,至少在长江师范学院,喜欢上思政课的学生变得越来越多。说起教师项福库,很多学生都称对思政课态度从无所谓到喜爱都是因为他。
据了解,项福库带领他的团队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进行了系统化的改革。典型的素材、案例、乡土资源丰富了思政课内容,情境再现、三维互动和案例探究的方式让思政课告别“枯燥”,而分层、分类、联考的考核方式更是吸引了不少高校前来“取经”。
长江师范学院思政课“变脸”让大学生受益匪浅,如今被称为思政课“三三式”教学范式改革成果已相继在省内外多所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应用。
为大学生塑起信仰旗帜的步伐并没有止于思政课的探索。
逐渐地,长江师范学院“立德树人”呈现出新格局。
据悉,该校的学风建设基本形成“一院一方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基地基本形成“一院一基地”,文化育人品牌建设基本形成“一院一品牌”,学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一院一体系”。
此外“校园之春”科技文化活动、社团活动不断提档升级,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成效显著,学生在“挑战杯”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5项、市级奖项28项,其他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1383人次,省部级奖项420人次。
数据:近年来,长江师范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由2010年84.13%提高到92.75%,年终就业率由86.15%提高到97.09%,考研录取率从2012年的6%上升到2015年的32%,学科竞赛覆盖全体学生。
5 关键词:特色
『产教融合』开启学校多元化发展大门
上个月,长江师范学院举行了建筑业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签约授牌仪式,重庆市中大建设集团、重庆群洲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了学校的“新拍档”。
此次合作为该校土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科学研究、创业就业的平台,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和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直以来,长江师范学院都秉承着这样的信念:大学不是关起门来就能办好的,培养人才更应该有开阔的视野和平台。
因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成为了该校最鲜明的特色。
校企合作案例不胜枚举,近年来学校先后与60家大中型企业开展合作,对接项目120多个。与道通科技、ITjob开展订单培养,在榨菜复合肥生产领域与企业进行合作;与重庆林海药业在种植、研发、检测多方深度合作;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开展三峡工程后续工作和武陵山扶贫开发研究……
将人才培养的落脚点、科学研究的兴奋点、社会服务的聚焦点放在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大局中去考量,长江师范学院进行产教深度融合,该校更先后与涪陵、垫江、忠县、黔江等20余个区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以“顶岗实习、换岗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共同体”建设,受到地方政府广泛好评,建立“武陵山扶贫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中心“巴渝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国家民委“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中心”、“重庆市民族研究院”等创新平台。
数据:近年来,长江师范学院国际化视野更加开阔,邀请10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学术文化交流,新增友好合作高校20余所,选送300多名学生赴外交换学习、短期交流、暑期社会实践,接收60名留学生来校短期留学。
6 关键词:优化
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激活『创新动能』
去年秋期,长江师范学院全体学生入驻了新校区。据悉“二期工程”投入5.42亿元,新建校舍16.42万平方米,校舍总面积达70.55万平方米。
除了校舍面积的扩大,该校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也从9533.77万元增加到15898.5万元,实验教学和科研平台整体换装、提档升级。纸质图书增长到155万册,数字资源增长到45.3TB,校园网主干由千兆升级为万兆级。
随着硬件环境的提档升级,构建现代大学的治理架构自然成为长江师范学院当前的“核心工程”。
按照“分级治理”思路,去年长江师范学院精心优化了中层机构设置、重组了二级学院,按照“发展性”、“保障性”、“学术性”三类职能设计机关部门的年度考核指标;鼓励二级学院特色发展,对二级学院实行“个性化”考核,最大限度释放自主创新的活力。
目前,该校正在推进“分层教学、分流培养、项目驱动、定向就业”教改实验,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机制、校企合作新路径、实验教学新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努力建构“三协同”(学校战略与地方发展协同、学科专业与区域产业协同、人才规格与行业需求协同)、“三联动”(学校、政府、企业深度合作)、“三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对接、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对接、高等教育与中职教育和继续教育对接)应用型大学治理体系。
高瞻远瞩的谋略之下必有把握大局的统筹,在应用型大学治理体系里,长江师范学院将迎来更具影响力、更高水平的改革篇章。(通讯员: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