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斗就栽在数学上。对众多初中数学学习的成功者,进高中后数学成绩却不理想,数学学习屡受挫折。我想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同学不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学不得法,从而造成成绩滑坡。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一)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二)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三)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二、不良的学习状态
(一)学习习惯因依赖心理而滞后。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订计划,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出“门道”。
(二)思想松懈。有些同学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己在初一、初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两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而且有的可能还考进了重点高中里的重点班,因而认为读高中也不过如此,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愤一两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存有这种思想的同学是大错特错的。
(三)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还有些同学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四)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三、学习好数学的科学策略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反复使用的方法将变成人们的习惯。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1.制订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稳打稳扎,它是推动我们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练学习意志。
2.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在课堂上把问题解决。
3.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4.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
5.独立作业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
6.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来复习强化,做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7.课外学习包括参加学科竞赛,与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同学们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满足和发展我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二)循序渐进,防止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撅不振。同学们要知道,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为什么高中要学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熟练程度。
(三)注意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三个环节(上课、作业、复习)和一个步骤(归纳总结)是少不了的。